毋庸置疑,耕地保护要寻求共识,有共识才有合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而到了实践中,基层如何参与、怎么探索,则是关键。“上下同欲者胜”,耕地保护要打一场“人民战争”。
近日,笔者与一位基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聊天,说起近半年来,县长多次为项目的事找他咨询意见。他坦言,说了一些“不”,也说了怎样才“行”。县长掂量再三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件事说明,国土资源部门不是发展的障碍,而是发展的智囊团。对发展项目用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做的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做最终目的是保护耕地,让保护耕地成为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识,所谓“上下同欲者胜”。
在发展问题上,政府各部门会出现一些分歧并难以调和的局面:要么是政府领导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认同自己的用地主张,不愿意理解国土资源部门保护耕地的难处;要么是国土资源部门希望政府领导以会议或文件的形式,和盘托出项目用地的“完美计划”,自己却不愿意参与用好用足政策的工作。这些选择无疑都背离了国土资源工作的原则性要求。
毋庸置疑,耕地保护要寻求共识,有共识才有合力。在新形势下,国家对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就这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中要把好关,不能让一些人以改革之名行占用耕地之实”。这恰如一场耕保“及时雨”。
然而,人们最关心和期待的,还是实践中基层各方如何参与、探索,笔者将此概括为“三看”:
一看各级政府如何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求。“上通下通中不通,中间有个顶门杠”,就耕保而言,中央有要求,群众很支持,但“中间”就是有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脑筋没转过弯来,直到现在这种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看基层政府如何保护耕地。谁是耕地保护的责任主体?毫无疑问是各级政府。现在,有利条件在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保护耕地的条件和意愿更加充分,就看政府的了。比如: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耕地保护这个需要“众人拾柴”的工作,打一场“人民战争”。
三看土地管理部门能否主动作为,真正管住管好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历史上敬畏土地的例子很多,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带随从逃亡路上,乡下人给他们土块,重耳对农民手中的土块顶礼膜拜,“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土地之于人攸关存亡。到了今天,我国人多地少的土地国情,决定了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问题的耕地保护好。
“上下同欲者胜”。在开发日益活跃、土地利益分化、主体多元的社会格局中,尤其应在找到耕地之于粮食生产、之于人类生存的“最大公约数”上用巧劲,才能从过去“一个声音喊到底”,走向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大合唱”。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