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25全国土地日到来之际,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又一次成为各种主题纪念活动的最强音。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同时应当大力宣传,呼吁珍惜极其宝贵的非耕地资源,真正把保护耕地纳入保护土地范畴,把粮食安全纳入生存安全之中,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挑战。
现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在这里面,从传统的粮食安全角度来看,耕地是最重要的。
18亿亩耕地事关13亿多人口吃饭问题,是确保我国粮食总量供给“紧平衡”的起码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动摇不得。与此同时,要看到我国粮食安全的结构性变化,最明显的是国民膳食结构对粮食安全的新挑战。一方面,三大谷物的粮食直接消费比重越来越小,而肉禽蛋奶饮料等间接粮食消费比重越来越大,这使三大主粮面临养殖业日益扩张的压力;另一方面,林业、牧业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长期以来,我国对非耕地资源“照顾不周”,形成较为被动的局面。
以我国面积最大的农用地类别,同时也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的草原为例。我国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草原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均占有草原0.33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更为严峻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受以耕地为中心的农业用地思想影响,锄草垦荒、水土生态恶化、鼠害横行,已使我国草原退化面积占到九成多,严重退化的在50%以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向草原牧区要粮食”的口号,使大面积草原被垦,结果大面积弃荒,造成水土流失。新世纪之交,又推行铁丝网“禁牧”政策,致使草原、家畜、牧草共生性被割断。韭菜不割就不长,无牧草原灌木化,赤峰草原铁丝围栏后,牧草“天敌”灌木丛生,家畜不闻。
草地之外,林地面临类似挑战。我国林区、沙区、山区,大多是经济相对落后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地区。因此,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在利用现有耕地抓好粮食安全保障的同时,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利用耕地以外的其他土地资源做好农民增收文章。任何土地都是资源。河北张家口、宁夏贺兰山以及新疆大片沙地、荒地,被中粮集团看好,沙地成为国内著名酿酒品牌的葡萄园。此外,我国广西等西南酸性土地适合木薯生长,目前已成为非粮类生物燃料发展基地,既保护了生态,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极其有限,然而非耕地资源相对丰富。全国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约2.3亩,而人均林业用地面积为4.2亩,人均牧草地面积为4.5亩多。对广大农村来说,由林地、牧草地、水面、湿地等构成的非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是耕地的5倍。我国非耕地资源发展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开发,许多政策法规很少考虑非耕地资源的特点及其可能支撑的产业特殊性。这使我国非耕地资源尤其是山林和草原,连产权制度雏形都无从谈起。这使非耕地资源未能科学利用,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浪费。更为严峻的是,制度和观念长期缺位,使非耕地资源不断被破坏,而大多数情况下的破坏是无法逆转的。
今年入夏以来,短短一个月,国务院先后开会讨论通过我国草原保护、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两个规划,频率之高,让人想到2009年12月,一个月内国务院通过加快发展我国旅游业、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两个国发文件的情形。可见蒙牛将无“牛”、伊利亦不“利”前景,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视。然而,现行《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既存在叠床架屋情况,又存在互不衔接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农林水土,“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在此情况下,在全国土地日,应当为我国非耕地资源保护擂鼓呐喊。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