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全国国土资源部门依法履职、改革创新,保障了发展、保护了资源、服务了民生、维护了秩序、支撑了生态。这五年,是开创新局面的五年,是实现新跨越的五年。
——创新“1+8”组合政策,统筹保障与保护关系,提高服务大局的水平。五年来,国土资源部加大统筹保障与保护的力度,坚持控总量、扩增量、挤存量、放流量、提质量,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与地方共同探索形成了“1+8”组合政策( 1是“增量计划”,8分别是“农村土地整治、增减挂钩试点、低丘缓坡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闲置土地处置、科学围填海造地和未利用地开发”),有力保障了合理用地需求,有效保护了耕地红线,促进了节约集约利用,支撑了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和生态文明建设。截至2012年底,全国10个土地整治示范省和9个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新增耕地516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280万亩。
——创新执法督察体系,提高监管效能,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秩序持续向好。五年来,国土资源部积极探索国土资源监管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全国覆盖、全程监管、科技支撑、执法督察、社会监督”为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群众报、视频探的立体监管网络。土地卫片执法2009年起覆盖全国,国土资源审批、征转、供应、开发利用、抵押融资的全过程实行督察和监管,形成了审核督察、例行督察、专项督察为核心的土地督察业务体系。通过努力,一是建立了全国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二是构建计算机网络综合监管平台。三是开通部、省、市、县四级联网的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四是坚持每季度公开通报和挂牌督办一批重大案件。五是实行年度卫片执法检查集中约谈、进行问责,有力遏制违法势头。与前五年比,全国发现违法用地宗数、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同比分别下降43.6%、43.2%(55.6%)。
——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力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五年来,国土资源部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作为国土资源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多元安置保障”,全力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2008年~2011年,征地补偿标准提高30%以上,用于征地拆迁补偿、被征地农民补助等支出3.5万亿元,25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参与房地产市场调控,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房地产用地供应保持在较高水平,年均达到195万亩,促进了土地市场平稳发展。全国105个城市居住地价平均水平同比增幅由2010年的11%下降到2011年的6.4%,再下降到2012年的2.3%,低于CPI的增幅。
——创新工作手段,夯实业务基础,不断增强事业发展后劲。五年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完成;加快信息化建设,初步建立了覆盖土地“批、供、用、补、查”等信息的计算机网络综合监管平台。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率均达到80%以上,宗地统一代码取得积极进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资源卫星发射强化了监管服务能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
严守耕保红线 城乡统筹发展
“双保”:土地管理改革的重要平台
国土资源部“双保工程”2012年行动的主题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紧紧围绕经济调控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大局,“双保工程”力图实现7个方面目标:一是保护耕地更加严格。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全面落实占补平衡,确保全国耕地保护目标。二是保障发展更加有力。保障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三是节约用地更加高效。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全国单位GDP消耗的建设用地持续下降。四是督察执法更加严格。推进依法行政,坚守法治底线,严格督察执法,实现违法用地比例下降。五是制度改革更加深化。有效推进职能转变,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和“1+8”组合政策实施,规范推进一批政策试点。六是维护权益更加有效。推动征地制度改革、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建设等取得积极进展,保障群众的合法土地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七是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突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年来,“双保工程”已成为统筹土地管理和改革的重要平台。
粮食增产、成本降低、耕地质量提升、农民收入增加
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效益凸显
“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既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保护工作的新要求,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2012年,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下发第一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计划,部署2012年建成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经各方共同努力,2012年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自全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设立以来,各地把建设示范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三农”发展、提高农业综合产能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基本实现“四化”总体要求,各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示范效益。一是拓宽了增收和创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突出;二是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成为新农村建设重要抓手;三是优化了农田和村庄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基本农田保护思路创新,全社会保护基本农田的自觉性逐步提高。
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群众报、视频探
土地执法监管形势持续向好
国土资源系统进一步完善“全国覆盖、全程监管、科技支撑、执法督察、社会监督”为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和“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群众报、视频探”的立体监管网络,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形势持续向好。
2012年,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对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30个省(区、市)、54个地级以上城市、361个县(市、区)开展例行督察。全年审核各类卷宗22.2万件,实地核查项目2.05万个,发现地方人民政府存在侵占耕地和基本农田、违反相关政策批地供地等七大类问题,向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发出32份《例行督察意见书》,对2010年例行督察的37个城市开展回访检查。
对补充耕地和耕地占补平衡情况开展专项督察,核查91个地区“十一五”期间9159个补充耕地项目,涉及新增耕地29.19万公顷,重点督察虚报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质量偏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审核省级人民政府2011~2012年间的2.65万件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涉及新增建设用地43.98万公顷,审核建设项目卷宗1.98万件,实地踏勘182个城市的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等现场4843个,发现3347个项目存在非法批地、违规供地、征地补偿安置不到位等问题,向12个省(区)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出整改意见书。
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事记
★ 1999年,国土资源部、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首批《限制供地项目目录》和《禁止供地项目目录》,通过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产业结构调整。
★ 2003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清理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31日,召开全国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电视电话会议,对全面清查各类开发区进行部署。
★ 2004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决定2004年至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
★ 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制定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严禁闲置土地,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办法等。
★ 2004年11月11日,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相关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从严控制供地。
★ 2005年6月,国土资源部在江苏无锡召开研讨会,明确提出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即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 二是集约用地,即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三是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节约社会。
★ 2006年3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以集中促进节约集约,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
★ 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强化对土地管理行为监督检查。
★ 2006年、2010年启动两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摸清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家底”。
★ 2008年1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明确提出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等5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集约用地制度”。这一提法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称为“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
★ 2009年,国土资源部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就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对省(区、市)人民政府进行评价考核。
★ 2010年6月,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启动,并着手在115个县市进行试点。
★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要降低30%等。
★ 2012年2月14日,101家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受表彰。时任副总理李克强在会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集体代表时强调,要“实施好节约优先战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 《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实施。2012年5月22日国土资源部第一次部务会议修订《闲置土地处置办法》,7月1日起施行。
2.05 万
2012年,全国共验收土地整治项目2.05万个,涉及整治资金691.19亿元,项目总规模250.41万公顷,新增农用地54.45万公顷,新增耕地46.56万公顷。
1250 万
中国首颗高精度民用立体卫星“资源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并交付使用,其中我国区域覆盖面积1250万平方千米,全球区域覆盖面积5450万平方千米,开启了我国自主卫星测绘的新时代。目前“资源三号”已向国土资源领域提供176万平方公里的图像,应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方面。
15.08 万
2013年全国住房用地计划供应15.08万公顷,为过去5年年均实际供应量的1.5倍,其中“三类住房”用地计划占住房用地计划总量的79.4%。
84%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一批重要数据纳入国土资源部遥感监测“一张图”。截至2012年底,全国84%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初步建立“一张图”,66%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发和部署了综合监管平台。
1 亿
中央财政2012年拨付资金273亿元,启动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完成了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
61.52 万
2012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61.52万公顷,其中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42.91万公顷,耕地25.94万公顷,同比分别增长0.6%、4.5%和2.5%。报国务院批准用地中,核减不合理用地0.66万公顷。
30%
2012年,出台了《关于落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的指导意见》,分解落实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的任务目标。截至年底,30个省(区、市)按时完成了本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分解工作(不含西藏自治区)。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