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土地日 > 第21个全国土地日 > 农村土地整治

万顷良田 风光无限 -- 土地整治助推昆山花桥农村巨变

2011-06-25      来源: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门户网站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已全面达到小康水平的江苏省昆山市,是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IT产业基地。密集的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支柱产业,早已使这座曾经贫瘠的江南小县成为闻名遐迩的科技之城。

  不过,近日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看到,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并未让鳞次栉比的城市高楼成为这里唯一的风景。城市的繁华气息之外,伴随着农村土地整治,碧浪滚滚的万顷良田正在建设中推进和展示着一片新的乡镇风貌。

  万顷良田在花桥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江苏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一项大规模土地整治工程。2009年,参与这项重大工程的昆山市将其列为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地设在昆山市花桥镇。该镇同时也成为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的先导区。

  结合万顷良田整治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昆山市农村土地整治的一个特点。

  昆山市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项目共分三片,涉及花桥镇天福村、新胡村和蓬善村3个行政村,项目总面积为7006.79亩,进行整治后新增耕地面积635.38亩,新增耕地率为8.98%,整治后的土地全部达到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曾经零星分散的小块农田、曾经穿插于地头田间的零散农居、曾经随意铺展的自然村庄以及常常被忽略的街头巷尾边边角角的闲散土地……经全面整治连成一片,在新建的20公里沟渠、3座高标准桥梁、涵洞以及众多机耕路的勾勒下,变成网格状的标准农田。

  整治后的良田全部采用现代化生产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耕作和规模化经营,当然,原土地权属关系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主导下,参与万顷良田整治工程的村庄,整治或复垦后的土地所有权仍属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则进行统一流转,集中经营。

  在花桥,以镇、村为单位成立的专业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公开招标形式将整治后的土地承包给种田大户。农民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分红,获得长期回报,即土地流转后的定额补贴;无论遇到何种自然灾害,无论流转后的土地有无受灾、程度如何,给予农户的定额补贴都会按时发放。

  通过万顷良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所涉及农民的身份发生了三重改变:一是搬到了重新规划建设的城镇,住进了花园般的公寓小区,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二是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后,拥有了土地股份,成为整治后新田地经营的股东之一,生存方式发生了改变。三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掌握了现代化耕作技术,驾驶着播种机、插秧机等各种机械重又回到昔日的田地上,但身份已成为现代化合作农场里的产业工人,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万顷良田建设,让花桥的农民实现了城市化的转变。

  农田整治推进村庄整理

  花桥的万顷良田建设过程中,农田整治与村庄整理、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是同步进行的。

  仅万顷良田建设项目区内就涉及农户676户,涉及宅基地面积534.7亩,这些农户全部搬迁到规划的新区公寓集中居住,原宅基地全部复垦为农田。在当地,在整个苏南地区,这种方式有一个通用的名词,称作“置换”。

  花桥的万顷良田建设,以“双置换”的方式解决农民自身利益问题。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农村宅基地(包括住房)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和商业用房收益权。通过这种整治中的“置换”,实现三个“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

  以“双调整”的方式解决基层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即调整社区区域划分与管理范畴,调整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办法。通过这种调整,促进三个“转型”:农村向社区转型,农民向居民转型,乡镇向城市转型。

  在花桥万顷良田土地整治过程中,上述“置换”和“调整”配有详细的政策保障措施,让相关农民获得“三重保障”:

  一是安居保障。拆迁政策按照市、镇有关文件执行,拆迁户享有与花桥镇被征地农民同等的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和标准。基本上不贴钱,拆迁农民就可以搬进环境优美、设施一流、配套齐全的集中安置小区。小区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采取邻里中心新模式,不用出小区,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教育、医疗卫生、购物、餐饮等服务。

  二是收益保障。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享受每年每亩定额的保底分红外,农民依托万顷良田项目建设变为产业工人后,便拥有工资收入。据了解,从今年2月1日起,其最低工资每月已增加到1140元。此外,农民动迁到城镇社区后,大多将剩余房屋进行出租,因而还拥有物业收入。

  三是社会保障。无劳动能力、人均收入低于420元的可进入社会低保;70岁以下的老人每月可领取220元,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取280元的城乡老年居民补贴;有一定工作年限的职工,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后每月享受养老金;缺乏技能的农村适龄劳动力,能得到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创业愿望的农村适龄劳动力,不仅能得到免费的创业培训,缺乏资金者还可通过申请特色农业创业担保资金和中小企业创业担保资金,得到创业资金扶持。

  据介绍,2010年,针对农村居民举办劳动力专场招聘会,安置大龄劳动力就业304人;全年发放小额贷1305万元,新增创业经营户387户。

  在花桥,记者看到了政府投资1.2亿元建设的星光创业园:标准厂房42幢,已入驻动迁企业50余家;看到了投资约1.5亿元建设的创业基地:拥有20幢标准厂房、5幢打工楼和1幢综合服务楼。一些曾经在万顷良田建设区耕作的农民进驻这里,当上了小老板。

  农田整治结合村庄整理,使花桥以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核心的土地整治运动,在大大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这里的城乡一体化水平。

  “花桥模式”折射苏南土地整治特色

  花桥镇目前已成为以建设国际商务城为核心的经济开发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推动着花桥全区范围的土地综合整治。目前,全花桥已形成9个社区居委、5个行政村的新格局,全区8000多农户目前已有85%住进了集中兴建的花园式居住小区,接受居民属地化管理或村级集体经济集中管理。

  花桥的土地整治把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融为一体,在保护优质耕地、发展高效农业的基础上,有效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花桥模式”的土地整治在相当程度上折射了昆山市、苏州市以至整个苏南地区土地整治的一些特色。

  一是土地整治促进了资源集聚,包括农村耕地的集聚、建设用地的集聚、劳动力资源的集聚、市场需求与服务资源的集聚。

  二是土地整治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利用,为当地正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也拓展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和新型农民的增收空间。

  三是土地整治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如昆山通过土地整治集中建设的10万亩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10万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10万亩特色蔬果种植基地、以及万亩葡萄园、千亩高效梨园等,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能力,提升了农村的自身发展水平。

  四是土地整治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农村城市化水平,极大地缩小甚至消除了城乡差别,推进了当地城乡一体化进程。

  苏南土地整治产生的综合效应,在再造一片片优质耕地的同时,也再造了一座座新的江南小城。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