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要求提高土地等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转变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推进集约型发展。
“十二五”期间转变发展方式要积极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本固基,普惠民生。
种一季的田,收两季的粮
耕地面积增加了,质量提高了!
去年11月以来,山西持续干旱,闻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英生原以为“玉米非绝收不可”,来到后宫乡项目区视察时,发现这里不仅没有减产,反而增收,大赞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功不可没。南王村二组村民裴建民家共有6亩地,他本已作好了绝收的最坏打算,没想到现在8000元的收入已经踏踏实实地装进了口袋。闻喜县坚持“以建设促保护”的方针,开发整理土地7.5万亩,其中整治基本农田5.83万亩,新增耕地8912亩,每年增加经济效益1020万元。闻喜县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区村民说:“现在地平了、水通了,玉米、麦子可以轮着种,一亩地多收1000多元,有的可达2000元。”
小编说话:1999年~2009年,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全国新增耕地4582万亩,及时弥补了同期建设占用的耕地3446万亩和灾害损毁的耕地800万亩,实现了补充有余。同时,这期间大力开展土地平整、农村道路建设、农田防护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整治土地面积2亿多亩,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田产出率普遍提高10%~20%,为国家连续7年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的效果,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用“种一季的田,收两季的粮”来概括。据测算,未来10年,如果有效改造和建设6亿亩高标准、成规模的基本良田,就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增加粮食产能近500亿公斤。
水通了,路通了,机耕机收方便了
农业生产条件变好了!
湖北潜江市浩口汪湖村是典型的“水袋子”、“虫窝子”,旱不能灌,涝不能排,遇到好年景,每年也只能种一季水稻,每亩单产不过500公斤。村党支部书记汪后中说:“土地整治后,我们村真正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特别是机耕路开通后,机耕机收更方便了。”土地整治给这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涵闸水网密布,农田土地平整,道路四通八达,村庄整齐划一,每亩单产达到800公斤。浩口南湾村村民郑玉尧说:“通过土地平整,新增了耕地,田块集中连片,很适合发展规模农业,我们村现在西瓜种植规模翻了一番,收入大幅度增加。”
小编说话:通过农田整治改善灌溉排水条件、农业生产道路的通行性,可以为采用新品种、农业新技术、使用新型农机装备提供必要的条件,为现代农业生产的“良田良种良法”高级组合开辟了道路,提高了农业经营组织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竞争力。据测算,广泛应用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我国粮食增产能力应该在1000亿公斤以上。
山绿了,水清了,农民富裕了
农村生活环境变美了!
提起当初杂草丛生、无人涉足的荒沟,河南孟州市杨洼村的杨大爷说:“俺村的这些荒沟野岭,打我记事起就很少有人进去过。”现如今,杨洼村开发整治荒沟280多亩,建成了5个无公害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产值达50万元,同时,还因地制宜形成了养(鱼)、灌(提灌)一体的生产模式和林果一体的经营模式。据初步统计,杨洼村荒沟综合开发年产值可达120万元,直接经济收入达73万元。
同时,孟州市土地整治与旧村整治、迁村腾地、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小编说话:随着农村土地整治的目标综合化、多元化,土地整治工作往往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
土地整治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综合产能的同时,结合土地利用配置的优化,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改善,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资源基础。
当然,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整治,要尊重农民意愿,建成农民宜居的新村。
废弃地能生高产田,空心村能有高效益
用地更节约更合理了!
陕西耀州地区废弃宅基地上的地坑窑占地面积大,平均每户窑洞占地0.5亩,1亩左右的也不少见,造成了大量土地浪费。小丘镇纪委书记吴向东介绍,通过实施整治项目,全镇共整理出了3800多亩耕地,这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整治后,这些肥沃的熟土可以直接当作肥料滋养土地,庄稼产量“一亩顶两亩”。废弃地坑窑整治新增了耕地,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在这些土地上种植果树,每亩收入5000元,好的每亩上万元。阿堵寨村村主任柴志平介绍,这个村子原来100多户人,地坑窑占地130多亩。通过整治,全部复垦成了耕地,为村里新增了120多亩耕地。这些土地上种植的小麦、玉米,为全村每年增加10万元左右的收入。同时,新增耕地作为村里的“机动地”,为村里建设调整耕地盘活了空间。占地38亩的阿堵寨新村建设所用土地、调整的耕地也来自于这些复垦出来的土地。而在土地整治以前,即便是农民分宅基地,也往往因为耕地紧张而捉襟见肘,很难有土地供调整。
小编说话:村庄整治主要是挖掘农村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所造成的土地利用效率损失量。我国现有64万个行政村、330万个自然村,全国农村居民点面积2.48亿亩,人均229平方米,户均1亩。也就是说,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点用地基本是“一家一宅一亩地”,村庄整治潜力可见一斑。有调研数据表明,我国整治空心村潜力巨大,有50%以上的村庄用地可以节约出来。
与此同时,我国耕地细碎化问题很突出,而细碎化的基本农田难以实现永久保护,难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不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项目落地都需要推进土地要素集中安排、合理布局。未来一定时期,调整用地结构的一个重点是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引导基本农田集中布局、引导工业进入集中区域发展。
保护农业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农用地生态功能更强大了!
荔波和关岭是贵州省县级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示范区。荔波项目区针对其物种丰富的特点,在土地平整过程中,指导施工人员进行表土剥离回填。就地取材,用爆破碎石砌成石坎、石堆,有效保护两栖、爬行动物。在引水灌溉工程中,以地下管道取代硬化沟渠。在田间道路工程中,避免大面积道路硬化,留出生态廊道。
关岭项目区,针对当地石漠化严重的特点,通过小型水利排灌设施和植物护坡工程,有效地缓解了石漠化地区干旱和水土流失。通过生态田坎、动植物保育畦,改善农作物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在田间道、生产路和田块间设计导坡,方便农田机械进入农田而不对田块表土造成破坏。
这两个土地整治项目都融入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增加了耕地,提高了农田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保护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项目区农民生活在农田、溪河、湿地、田间小岛错落有致、人与其他物种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中。
小编说话:从生态环境治理的视角看农村土地整治,主要涉及城中村治理、农村腹地土地整治和“三个条带”的土地整治,要充分保护农村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特殊性,把改善生态环境也作为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保护农业生态就是保护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城中村治理属于市地整治的范畴,应着力避免形成新的城中村,加快治理现有城中村。农村腹地土地整治要注重保护、维护、修复、改善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城乡接合部、农牧交错带和山缘农业带这“三个条带”的土地综合整治,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已经不仅是为了粮食安全,更是为了打造区域宜居的生活环境,维护生态安全。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