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中共海门市委书记 曹 斌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土地执法模范市”为抓手,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双保”要求,充分运用土地资源紧缺的倒逼机制,积极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大力拓展用地空间,以土地节约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土地资源保护与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良性互动。《2010年江苏城市发展报告》对全省27个县级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综合评价,海门名列第六名,比2006年首次排名前移了11位,名列苏中苏北各县市之首。
一、突出规划龙头,科学配置土地资源
一是科学配置建设用地资源。适时修编、逐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实行差别化的配置安排:对重点开发地区,适度放大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对优化开发地区,在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基础上,促进科学利用;对限制开发区域,从严控制建设用地;对禁止开发区域,原则上不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通过规划的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促使产业更为集聚、企业更为集中、用地更为集约。二是严格执行集约供地政策。坚持“守土有责、护土有方、动土有据、用土有益”的原则,按照“集中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思路,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和大额利用外资项目,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集中。三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的规定,建立市、乡镇耕地保护长效管理工作领导组,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明确保护责任和奖惩措施,坚决守住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面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考核指标,确保全市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
二、坚持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一是加快实施土地整理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按照“有效集聚潜在资源,有序统筹城乡发展”和“一条方针、两项置换、三大结合、四个坚持”的要求,大力实施村庄搬迁整理,建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促进农村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与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集聚。同时,积极申报并加快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土地整理项目,做到当年申报、当年实施、当年验收。二是大力实施“腾笼换凤”工程。加大政府引导力度,综合清理“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建而未产、产而不达”的建设用地项目,把闲置、半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向优质项目转移配置。对尚不构成收回条件的空置土地,通过协商、合理补偿等手段,鼓励进行项目调整或调剂给急需用地者。对项目不落实的建设用地,依法以市场方式调整安排其他项目。三是鼓励实施“零地技改”项目。按照“质量优先、规模优先、急用优先、集约优先”的原则,鼓励工业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工艺改造等技术创新途径上项目、扩规模,做到“增资不增地”,不断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总体效益。引导工业企业压缩超标的绿地面积和辅助设施用地、老厂房改造,扩大生产性用房,利用现有项目和资源进行外资嫁接,增资扩股,扩大企业产能,在内涵发展中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三、实施江海开发,积极拓展用地空间
海门,最大的优势在江海,最大的潜力也在江海。我市积极策应江苏省江海联动战略,充分发挥57公里长江岸线和25公里黄海岸线的综合优势,聚焦江海,决战江海,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打造海门港工贸区、海门工业园区、滨海新区、临江新区等“四大增长极”,开启了向江海要土地、要资源、要空间的崭新篇章。在沿江,通过大力实施新通海沙综合整治工程,实现了岸线资源的有效整合,既获得了可建设20多座3~5万吨级码头、16个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资源,又新增建设用地近2万亩,并有效改善了长江通航条件。已有总投资40亿元的海新重工、10亿元的海隆重机、12亿元的中远钢构、1亿美元的亚洲新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在沿海,大力实施围垦工程,新增了3万多亩用地。同时,围绕打造“上海港北翼重要组合港”的目标定位,全力推进东灶深水大港建设,滨海新区3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到位,总投资11.6亿元的三期围垦工程加速推进。已有世界500强美国泰森、中船重工、中石油海工钢绳等一大批重特大项目和招生规模达1.5万人的南通纺院海门新校区、海警大队等配套项目开工建设。目前,沿江沿海“四大增长极”已经集聚了全市70%以上的超亿元重大项目,正成为海门最具潜力、最具活力、最具爆发力的重要两翼。
四、严格执法监管,营造良好用地环境
当前,海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日益增长。但同时,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83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59.3%、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8.8%,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多年来,我们坚持以“促发展、保红线”为前提,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查处相结合”的执法监管思路,切实加强土地执法监管。一是建立健全土地违法预防机制。在建立健全村级土管员、基本农田管护员、信访信息员、土地监督员“四员一体”的村民委员会土地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分区监管、包干负责、责任到人”的国土资源“片警式”监管制度,大力实施村干部上下班、沿路途、异线路土地巡查模式和国土资源所联合规划、城管、建管等有关镇政府职能部门及村级土管员开展联合、交叉土地执法巡查模式,进一步健全土地违规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查处”的预警处置机制和土地违规违法行为问责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土地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改进土地执法手段。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把执法监察从单独查案向综合保护转移,从重查处向重防范转变,在一查到底上下功夫,保证管得严、管得往、管得好。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国土与纪检、监察、公安、法院等部门加强协作的途径,通过整体联动,提高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能力。三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以非法占地及严重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为重点,全力制止和查处各类违规违法用地行为,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做到“该拆除复耕的,坚决拆除干净,及时复耕到位;该处罚后完善用地审批的,坚决加快办理,完善手续到位”,对重大案件公开曝光,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同时,实行违法项目单位黑名单制度,对有违法记录的用地单位,今后不再批地。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