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消息,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两个月前在白宫菜园亲手种下的豌豆和胡萝卜熟了,带领一群小学生品尝胜利果实。米歇尔说,她希望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都充当“健康大使”,通过他们的家人和亲友传播健康饮食理念。
其他美国人也开始热衷于种菜。这些美国人选择开始种菜,则是因为正在全球蔓延的粮食危机与金融危机叠加,使得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也感受到了食品涨价的压力。据报道,在美国,自己种菜已经成一种时尚。美国逆势而上的蔬菜种子业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米歇尔作为“第一夫人”不差钱,应当说她种菜与经济问题关系不大。但其他美国的普通公民则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经济衰退和粮价菜价上涨的双重压力。他们最开始的意图只是自己种菜自己吃,以便更好地捂紧自己的钱包,但这一举措却让更多的地块从废弃中重新“活”起来,或者让更多地块从单纯用于观赏当中“活”出另外一番滋味。
在其他领域也是这个道理。比如:保护耕地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有的地方仍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经济因素制约。
其实,在用经济杠杆刺激民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方面,让民众迫于生活压力而自发节地,应当成为保护耕地的一项重要举措。因为粮食问题,绝不仅仅是一家一户多花或者少花多少钱那么简单。粮食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从加勒比海到撒哈拉以南,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饥饿发生冲突和骚乱。联合国报告指出,当前全球约有10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或濒临饥饿状态边缘。受价格浮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粮食危机2009年可能进一步加剧。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不仅对缺粮国产生消极后果,还将拖累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努力。
要化解这种危机,仅靠直接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和农业资本家去努力,明显不够;而如果只靠政府呼吁,也有点勉为其难。最理想的途径就是灵活运用经济杠杆手段,激发民众耕地保护的热情。
很多国家采取了为农业经营者减免各种税费的方法,从法律和政策的层面,保障耕地生产者的利益,从而保护和激发他们继续从事粮食生产、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在严重的世界性粮食危机面前,首先需要做的是这种经济利益保障要确保落在实处,让辛勤劳作的农业劳动者尝到保护耕地的甜头。其次需要做的是根据粮食危机的严重性,适当调整这种刺激的力度,确保民众的耕地保护热度不降温。(和 平)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