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土地日 > 第19个全国土地日 > 制度思考

我国能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吗 我国耕地保护工作的现状、对策与展望综述

2009-06-18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林泉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严格保护耕地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直接关系群众的基本生活、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对内关系到长治久安,对外关系到能不能与其他国家和谐相处,是必须完成、没有退路的目标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守住红线,形势严峻,难度很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我国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都有哪些有利与不利的因素呢?

造成耕地减少的因素有哪些

2007年度的全国土地变更调查表明,我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离18亿亩红线还有2600万亩。造成耕地减少的因素主要包括非农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四个方面。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最大因素。1997年~2005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1.03亿亩,占减少总量的66.80%,年均减少1144万亩。如何安排退耕还林计划,将是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一个关键;非农建设占用,是造成耕地减少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1997年~2005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747万亩,占减少总量的17.84%,年均减少305万亩;还有大约10%的耕地减少是因为农业用地调整,主要是农民为了增加收益,调整种植结构,将耕地变成了园地,栽上了果树等;再就是灾害毁地,每年大概在100万亩左右。与此同时,我国还在继续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仍在加快推进,不可避免还要占用一部分耕地。所以说,严格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红线的任务非常艰巨。

算一算守住耕地红线的大账

为什么说守住18亿亩红线的任务是完全可能的呢?大家知道国务院刚刚通过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红线能不能守住,不算账说不清楚。怎么算这个账?除了必须要占的地外,我们主要在开源节流上,算守住耕地红线这个大账。

第一,从建设占用看,按照《土地管理法》关于用地单位必须履行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耕地实行先补后占。”只要切实执行这些规定,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就可以避免造成耕地净减少。

第二,从生态退耕看,为减少因生态退耕造成的耕地减少, 2007年《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发布,要求原定“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2000万亩的规模,除2006年已安排400万亩外,其余暂不安排。因此,规划期间不会因生态退耕造成耕地大量减少。

第三,从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看,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减少和增加并存,国土资源部门已同农业部门协调好,规划期内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进行,将农业结构调整限制在种植业内部,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保有量。

第四,从灾害损毁耕地看,其数量主要受自然灾害和防灾能力的影响,规划期内随着水利、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设施的增加和完善,以及及时复垦灾毁耕地,灾毁耕地数量会有所减少。力争规划期间将因灾损毁减少的耕地控制在1100万亩以内。

主要通过以上这些办法,来保护好耕地,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当然,大家可能会说,18亿亩耕地保不保得住,不是算账的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对,保护耕地,确实不能光靠算账,要有相应配套的办法、政策、环境来支撑和保障。

还有哪些有利条件

国土资源部领导针对保耕地红线曾经说过这样六句话:一是中央的决心,二是全党的共识,三是地方的责任,四是部门的配合,五是社会的协作,六是相应体制机制的保障。如果这几个方面都能做到,耕地就能保护好,18亿亩耕地红线就能守住。现在看来,上面所说的这些条件,有的已经具备,有的已经有相当的基础,有的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势头很好。

第一,中央的决心。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时候,围绕落实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中央听取了我们的建议并调整了相关政策。温家宝总理说过一句话,18亿亩耕地是一个总目标,其他工作都要配合这个目标,这是一个原则问题。紧接着,在2007年年初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全国人民庄严承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再次写入中央的决策。

第二,全党的共识。“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正式写进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是全党上下高度一致的意见,是全党的共识。

第三,地方的责任。国务院已经颁布《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规划期间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耕地保有量,有严格规定。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把这个责任层层落实下去,落实到乡镇,落实到地块。除了通过规划修编来落实地方责任外,中央还决定把耕地保护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特别是县市政府领导的一个重要标准。这就是地方的责任。

第四,部门的配合。让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来保护耕地,肯定不行。随着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落实和推进,现在各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想办法节约集约用地。我们要坐在一起,共同商量如何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土地。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大家的方向是一致的,正在积极有效地朝前推进。

第五,社会的协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最重要。要设法把保护耕地变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事情,或者说,要通过各种工作努力向这个方向迈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农民同耕地的关系,让他们成为保护耕地的重要力量。

第六,相应体制机制的保障。体制机制涉及许多方面,要守住耕地红线,就必须在构建保护耕地的体制机制上做更深入的思考,采取更多的办法,更加重视来自基层的创造性实践,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真正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的新机制。

因此,我们对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应该有信心,并全力投入到这场耕地保卫战当中,造福子孙后代。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