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土地日 > 第19个全国土地日 > 活动报道

从新的起点出发——纪念基本农田保护20周年暨第19个全国“土地日”专家座谈会侧记

2009-06-26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6月24日,一场关于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讨论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全国人大环资委等单位的领导来了,见证这项制度发展沿革的老领导邹玉川、马克伟、刘文甲来了,奋力改革创新的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们来了。王世元副部长代表部党组主持了会议。50多人相聚在一起,共同纪念基本农田保护20周年和第19个全国“土地日”。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走过的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的20年,是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的20年。回顾历史脉络,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未来,越来越清晰地把握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走向。

一个伟大的创举

20年前,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应运而生。正如王世元副部长在座谈会上所言,1988年我国第一块基本农田保护区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的周老嘴镇诞生,1989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农业部联合在荆州召开了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区域现场会,以此为标志,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开始建立。对于一项以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为初衷的制度设计,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不仅全面实现了这个目标,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其成效和意义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土地学会顾问王万茂非常动感情地说。王万茂提出,这项制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应该充分肯定这一制度的作用,同时不断完善这项制度。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原院长刘广金,曾亲历第一个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他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真是一个好的手段、好的办法。20年过去了,这项制度不断完善,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副局长马克伟认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是耕地保护的核心。20年来,这项制度取得了很大成绩。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系教授、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张凤荣认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确实对保护耕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保护基本农田的过程中,党委政府领导都明白了,基本农田保护区不能碰,碰了就得走法定程序,很麻烦,要改规划;老百姓也明白了,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谁都不能开发,卖不了钱。全民都知道了基本农田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北京大学土地科学中心教授、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蔡运龙提出,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起到了很大作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解决了,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当中用地需求满足了,为生态退耕提供了保障,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20年发展历程,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耕地保护实际情况的成功之路。

基本农田保护迈上新征程

20年发展,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已经开始新的征程。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郑凌志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并提出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的要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基本农田保护体系的新的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基本农田保护事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制度创新,以适应形势发展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孙宪忠认为,从对这项制度的破坏因素看,地方政府往往破坏力最强。他进而建议,应把这项制度在宪法中加以规定。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严金明告诉记者,应对中央文件中提出的“永久基本农田”,在内涵和外延上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明确。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陈军建议,今后应更加重视土地信息工作,要大力发展天空地一体化的土地动态监测体系,形成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的大范围监察、基于无人机或低空飞机的重点地区巡查、基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地面事件快速报告等综合能力,加大变化监测力度。

王万茂对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深表赞同。他认为,这就做到了重点突出,并且土地管理有了一个平台。这项工作一定要坚持到底,以此来提高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此外,要抓紧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不走有偿保护的道路,必定很难持久。

张凤荣建议,要把基本农田作为城市空间里面的绿色系数,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实现组团式发展。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时,要把现有的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抓好,提高其质量和等级,建立激励机制。

不知不觉中,时间飞快地过去,很多学者因没来得及发言而很是惋惜。严金明教授告诉记者,听了其他专家的发言,自己对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思考更加深入。(记者  张 晏  实习记者  周怀龙)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