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一号”总设计师徐会希自2002年4月硕士毕业后,进入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水下机器人中心工作,至今已经在海洋战线上奋战了12年,徐会希一直从事于海洋机器人研究开发,具体包括海洋机器人总体设计、结构设计、调试和试验等工作。曾经随“科学一号”、“海洋二十号”、“海洋六号”等船到中国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太平洋参加过多型海洋机器人试验任务。
参加工作后不久,徐会希便参加了中科院的重大项目“远程型号项目”的研制工作。该项目经过长达10年的研制,于2011年成功定型。徐会希从最初的设计师,经过在项目中的锻炼和学习,逐渐成长为项目的主任设计师,项目中的骨干。鉴于徐会希的专业水平及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在型号项目的后期又兼任总设计师助理,承担了海上试验现场的技术组织和管理工作,指挥完成了该项目的多次例行海上试验,为该项目的最终定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因为工作需要,徐会希从2009年开始担任海军建设项目“AUV观测系统”项目的总设计师,利用三年的时间,组织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项目组,成功完成了产品的方案设计、技术设计、生产加工、实验室总装联调、两次湖上试验及使用部队参与的两次海上验收试验,并最终完成了项目验收工作。
徐会希是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组织的大洋29航次“潜龙一号”应用性试验任务总设计师,“潜龙一号”项目是《国际海域资源研究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大洋协会为有效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委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的。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实用型6000米AUV深海装备,“潜龙一号”智能化水平更高,可以真正实现自主导航、自主作业以及自我保护。以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要目的,可进行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海底流场、海洋环境参数等精细调查,可为海洋科学研究及资源勘探开发提供必要的科学数据。
本次应用性试验历时12天,共进行了七个潜次的试验与实际探测作业,海底探测累计28小时53分钟,最大下潜深度5162米。完成了近海底声学、水文等综合调查测线92.1公里,获得了约33平方公里的海底测深侧扫资料、浅地层剖面数据以及相应的温、盐等物理海洋数据。
徐会希说:“受试验现场时间紧张的限制,现场出现的故障问题必须及时解决。但每次的故障对我来说都是挑战,因为每次的故障都不一样,现象又不同,现场解决需要耐心、决心和恒心,解决故障后的心情是舒畅的。”受海上作业时间的限制,也为了能够更多的完成作业任务,组织项目组同志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是设备的状态允许,都要进行试验。项目组人员都是利用试验期间的间隙短暂的休息一会儿,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到20个小时,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任务结束。
据了解,2013年徐会希带领项目组完成了“潜龙一号”大洋应用性试验任务。为此准备了两年,从2011年开始,在“潜龙一号”项目中任副总设计师,协助总设计师进行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确定、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组织完成了产品的技术设计、生产加工、采购、总装联调等工作。根据工作调整,于2013年开始担任项目的总设计师,从年初开始,组织各参研单位完成了千岛湖湖上试验及湖试验收、中国南海海上试验和太平洋应用性试验工作,累计外场试验时间达140余天。
从千岛湖到中国南海,再到太平洋,试验的环境越来越差,潜器下潜的深度越来越深,试验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但身为项目负责人,徐会希能够从大局出发,按照项目合同的要求,在时间和人员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精心组织和协调各参研单位的力量,以身作则,爱岗奉献,兢兢业业,扎实有效地完成了今年各试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湖海试验期间,徐会希白天带领项目组进行试验,晚上召集试验人员对当天的试验进行总结,分析试验数据,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和解决,还要为第二天的试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等忙完这些工作后已经是深夜了,但他还要在漆黑的夜色下检查试验设备是否已经固定好,确定没有安全隐患后才去休息。试验期间,家里孩子生病了,电话那头的妻子非常着急,徐会希安抚完妻子,放下电话之后,没有和任何人提起,仍然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的组织着现场的各项工作。
在徐会希的组织和领导下,随着试验的逐步进行,通过对潜器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潜器的性能越来越好,这为今后“潜龙一号”实现深海大洋的全面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