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报记者 金 昶
它是一艘富有传奇色彩的科考船,他是一位16岁的中国男孩,他们在遥远的冰岛的一次偶然相遇,成就了一个少年的蓝色梦想。陈金石,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二年级一名普通学生,参观“雪龙”船的经历将他的目光引向浩瀚而深邃的海洋。由此,人大附中海洋社在他的倡导下诞生。这是一家在中国内地学校中并不多见的海洋类学生社团,成立一年来,他们走进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探究海洋科技的奥秘;他们参加北京市政府组织的“雏鹰建言”活动,提交了“保护海洋物种多样性、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言报告;他们还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中学生捐助旅费,帮他们实现走向美丽海洋的梦想。尽管他的脸上仍显稚嫩,尽管人大附中海洋社的探索才刚刚起航,然而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希望却寄托在他们身上。
在冰岛邂逅“雪龙”船
2012年5月,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船正在紧张筹备它的第5次北极之旅。由于北极海冰的大面积融化,“雪龙”船将首次尝试北极东北航道,还将造访一个遥远的国度——冰岛。这一天,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正在冰岛大使馆为考察队员办理签证,工作人员手中厚厚的一叠护照吸引了一位母亲的注意。她就是陈金石的妈妈,当时她也在冰岛大使馆办理出国手续,准备暑假时带着孩子到冰岛旅行。经过一番了解,陈金石和他的母亲作出了一个决定:调整旅行时间,在冰岛迎接“雪龙”船的到来。
2012年8月,“雪龙”船如期抵达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受到冰岛总统和各界人士的盛情接待。当地华人也有幸登上了这艘满载中国极地科考荣光的巨轮参观。参观者中,16岁的陈金石被船上的一切深深吸引了:躲避北极熊的“苹果屋”,后甲板上的直升机,测定海水温度盐度的仪器,捕捞海洋生物的拖网……看着看着,一个想法在他的头脑中萌生了:他要创办一个学生社团——海洋社。
人大附中,北京最负盛名的中学之一,这里的学生社团组织非常活跃。就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学后不久,陈金石把一份组建社团的计划书交到了地理老师王育宏手里,有着多年学生社团指导经验的王老师很快被这份计划书吸引了,从创办主旨,到组织构架,再到活动规划,在学生社团中这样完善的计划书还很少见,于是他欣然接受了陈金石的邀请,担任了海洋社的指导老师。
“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在青少年中普及海洋知识,提高海洋意识,我认为陈金石创办海洋社的想法很有意义。”王育宏说。
而就在王老师作出决定的同时,另一份被陈金石悄悄塞进校长办公室门缝的计划书也有了回应,他的想法得到了校长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学校有关部门还为他们制作了展板,提供教学楼内的电子屏作为宣传平台。
就这样,陈金石和他的同学肖祎迪、张泽一共同发起的人大附中海洋社在2012年10月正式成立了,当时包括几名发起人在内,共有8名成员。
但当陈金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长时,他的妈妈多少有一点担心,孩子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并且已经参与了不少社团活动,再牵头搞海洋社,会不会影响学习?但是,她最终还是选择支持孩子。“他要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相信他一定能做好。”为此,她还帮助设计并制作了海洋社的社旗。
“海洋社团活动会在同学中培育一片关爱海洋、认知海洋的土壤,在这片土壤中也许会长出几棵茁壮的新苗。”陈金石说。
海洋社活动丰富多彩
2013年1月1日,正当人们迎接新年之时,人大附中海洋社的20多名同学却踏上了去往天津的列车。他们的目的地是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这是海洋社成立后的第一次外出实践活动,得到了淡化所领导和员工的积极支持。在他们的带领下,海洋社的同学们全面了解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并亲口品尝了经过淡化的海水。随后,同学们又参观了海昌极地海洋世界。活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与海洋工作一线的亲密接触,一下子激发了同学们对海洋研究的兴趣。
国家海洋局不仅担负着我国海洋管理的职责,同时也在大力推动海洋意识教育和海洋文化建设。对于人大附中同学们自发成立的海洋社,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十分重视,对海洋社开展活动进行指导,予以协助,并通过“海洋书架”活动向海洋社赠送了300册海洋书籍。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国际处处长陈丹红则被聘为人大附中校外科技辅导员,应邀为海洋社的同学们作了题为“探索白色世界的奥秘”的讲座。
虽然北京是内陆城市,但离海不远,生活在这里的孩子接触到大海并非难事。不过对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亲近大海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今年1月19日至24日,陈金石等3位同学在王育宏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国家海洋局和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走向海洋”海南公益小记者冬令营。冬令营主要由来自中西部的贫困中学生组成。当3位同学得知一些贫困学生无力负担从家乡到海南的旅费时,他们每人捐助8000元,帮助这些同学圆梦大海。冬令营活动中,陈金石作了题为“海洋的光荣与恐惧”的演讲。这次活动让来自中西部的同学受到很大触动,有的同学还提出了加入海洋社的请求。
随着海洋社影响的不断扩大,成员逐渐发展到70多人。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承担不同的课题,开展研究活动,并经常组织讲座、研讨等活动。陈金石说,在交流中要让自己的课题具有吸引力并不容易,既要把研究引向深入,又要在形式上创新,尽量采用多媒体手段,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学到了不少东西。现在,他们关注的问题已经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环保、极地考察等多个方面。
陈金石和他的同学们用年轻的心关注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正如陈金石的班主任白辽龄老师说的那样:“作为一个中学生社团的成员,他们能把自己的志趣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这一点难能可贵,这也是海洋社活动中最重要的价值体现之一。”
行进在探索的道路上
作为高中生,陈金石的课业负担很重。但在这样的情况下,陈金石还承担了多项校内工作。他既是海洋社的社长,又担任班长的职务,还是学校男子舞蹈团的成员。班主任白辽龄对陈金石创办海洋社也非常支持。“担任社团职务,虽然会占用不少时间,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自我管理能力。”白辽龄说。
2013年暑假,陈金石报名参加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暑期课程,内容是研究潮汐带生物,他和来自多个国家、不同年龄的学生一起,在旧金山的海岸边寻找海洋生物。美国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陈金石要发现至少10种海洋生物,并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分析和向老师请教,弄清楚它们的纲目、名称、特性。这次暑期课程让他受益匪浅。
按照人大附中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要至少完成一项研究课题,而陈金石选择的是“蓝藻在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效率”的课题,并担任了课题组组长,他对海洋的探索已经进入了更深的层面。学校为此聘请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生进行指导,并提供了实验室和设备。课题结束后,评审专家对研究成果给与了高度评价。
高中生活只有短短3年,陈金石很快将面临高考的专业选择。对此,他似乎已经成竹在胸。他告诉记者,本科阶段他将着力打好基础,很可能选择一向钟爱的物理学,到研究生阶段也许会考虑海洋类专业。他还表示,进入大学后,他仍将继续关注海洋,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为普及海洋知识、提升全社会的海洋意识贡献力量。
建设海洋强国,中国已经起航。提升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关键在青少年。陈金石等人正用自己稚嫩的双手,编织着蓝色的希望。在创造海洋文明的时代里,他们是贡献者;在普及海洋科学与文化的浪潮中,他们是受益者;在实现海洋强国之梦的愿景中,他们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一代。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