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海洋日 > 2012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 年度海洋人物

武汉大学——鄂栋臣 武汉大学

2012-04-20      来源:国家海洋局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鄂栋臣

  姓  名:鄂栋臣

  工作单位:武汉大学

  
事迹概要:

  他从1984年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至今,连续28年持之以恒,现已74岁高龄,仍然坚持在中国极地测绘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他7次远征南极,4次奔赴北极,是参加过我国南北两极长城站、中山站、黄河站三站创建工程的全国唯一亲历者。两次荣立国家南极考察二等功。

  他致力于中国极地科普事业,28年来在全国各地做了近600场南北极科考报告,为宣传中国极地事业,保护地球南北两极和海洋环境、教育青少年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多次被评为武汉大学师德标兵,为我国极地测绘培养出一支善于顽强拼搏、适合极区环境的稳定的科研梯队。

  他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曾获何梁何利基金地球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事迹介绍:

  鄂栋臣教授是中国南北极测绘遥感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他负责组织的科技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贡献突出。

  他从1984年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创建长城站开始,主持了28年中国极地测绘科研重点项目,是我国极地测绘遥感科考总体方案的设计者。他7次远征南极,4次赴北极考察,是参加过我国南北两极长城站、中山站、黄河站三站创业建站工程的全国唯一亲历者。两次荣立国家南极考察二等功。

  在他带领下,培养出一支善于顽强拼搏、适合极区环境的南北极科研团队,为我国开创了极地测绘科学考察研究事业,创造性地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特色的极地测绘制图途径,应用技术创新突破了极区地学研究的国际难题。他主持命名350多条中国南极地名,填补了南极自古以来无中国地名的历史空白,为维护和争取了国家南极权益做出有益的贡献。

  为解决我国在南极“无图区”考察冰貌地形图的难题,他组织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发现了卫星遥感冰雪表面辐射强度信息与海拔高度的相关规律,建立了高程反演模型,最终在室内测绘出南极冰面地形,在人类对南极的科考史上堪称首创。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中,他在北冰洋上利用差分GPS技术对浮冰进行精确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并首创性地在北冰洋冰上进行绝对重力测量试验获得成功,填补了国际上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他组建了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并连任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地学工作组中国常设代表,开展了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国家的多项国际南极合作研究。

  鄂栋臣教授利用他跨地球南北两极的亲身经历和丰富的极地知识为载体,坚持二十多年如一日,为科普宣传教育、科普创作、科普活动、科普阵地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全国各地大学、中学做了近600场南北极报告,教育青少年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增强人们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独具创新特色。每场报告都掌声不断,深受听众欢迎,反响十分强烈,社会效益显著。曾被中国科普作协评为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被评为“湖北省科技传播十大杰出人物”等。

1989年1月鄂栋臣参加创建南极中山站时站在他建立的中山站大地原点旁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