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报记者 王自堃
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南黄海滩涂上就有了人类零星开垦的痕迹。潮起潮落、沧海桑田,大海千百年来的冲刷与沉积,馈赠给江苏丰厚的岸线资源。如今,江苏海洋产业在多方面领先全国:全省海洋工程装备产品数量和产值均占全国1/3;海洋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新船承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全国居首;沿海沿江亿吨大港数、货物吞吐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已步入快车道。
“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前夕,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海洋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先后赴南通、盐城、连云港3市开展“沿海行”宣传报道活动,实地了解江苏在海洋经济发展、沿海开发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经验与成就。
海洋经济转型正当时
30年前,一家修船厂在江苏南通沿海的一片滩涂上落脚。如今,这家本以修船为生的小厂子,依托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为国内最大的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南通中远船务有限公司。
“沿海行”第一站来到南通中远船务启东基地码头作业区,海水中矗立的六七座钢铁“巨无霸”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工作人员介绍,这批“国际范儿”的海工产品涵盖了自升式海洋工作平台、半潜式海洋生活服务平台、风力发电风塔安装船等多种类型,建造水平在世界同行业中保持领先。
今年2月,中远船务设计建造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希望6号”完工交付,投入英国北海区域服役。中远船务研发中心副主任顾翔告诉记者,英国北海常年有冷暖水交汇,海况十分恶劣,而海工产品常年漂泊在远海大洋,一般要求25年~40年不进坞维修,对建造精度、焊接工艺要求极高。
“‘希望6号’集油气生产、存储及外输功能于一身,相当于一座海上石油、天然气加工厂。”顾翔说,相比传统型海洋平台,这种圆筒型平台稳定性更好,在12级风的情况下只摇摆2度。该产品在英国北海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实现了从中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跨越。
近年来,南通中远船务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世界尖端海工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海工产品覆盖了从浅海到深海、从油气平台到海洋工程船舶的全部类型。
同样是在滩涂上起家,南通吕四中心渔港合理利用岸线资源,从吕四大洋港向外围海造堤,扩建成约6平方公里的渔港经济区。
采访团来到吕四中心渔港新港时,远处的白色卸货鱼棚恍如盏盏白帆。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杰说,这里规划停泊2300艘各类生产作业渔船,避风期可停渔船3000艘,渔货卸港量每年30万吨以上。此时正值休渔期,虽然没有渔船停靠,却还是让人不禁“脑补”起渔获物上岸时的繁忙景象。
沿吕四港镇如意大道一路向北,可直抵黄海海堤,堤内总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海鲜一条街上,29栋素瓦灰墙传统建筑高低错落,周边正在进行园林绿化、路面铺装等收尾工作,预计将于今年9月开街迎客。主打“吃海鲜,游渔港”,从传统捕捞渔业向现代综合渔业转型的吕四港,正着力成为海洋产业发展的新载体。
南通作为全国陆海统筹发展试点市、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市和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看准自身主导特色产业,不断优化陆海资源配置,一批体量大、带动力强的重大临港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沿海,有力拓展了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空间。
沿海绿色发展新模式
盐城沿海滩涂,白色风机叶片迎风旋转,蓝色太阳能板闪闪发光,“风光”新能源发电的阵势蔚为壮观。
2013年5月,我国首个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在盐城大丰建成,日产100吨、集装箱式风电海水淡化装置正式运行。2016年7月,该套装置在海南三沙某岛屿投入使用,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电造水,不依赖于电网,有效解决了岛屿淡水供应难题。
示范工程现场,江苏丰海新能源淡化海水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宏勋指引记者走到一处集装箱式海水淡化设备跟前,海水预处理系统、淡化系统、能量回收系统都集成在眼前的集装箱里,方便运输和管理,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这套装置白天由太阳能和风能供电,风机在夜晚可继续供应稳定电能,实现全天产出淡水。”杨宏勋说,海水经淡化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与向海岛运输淡水每吨几百元的成本相比,淡化1000吨海水的运行成本仅为八九块钱,适合向淡水资源匮乏、电网未覆盖的远海孤岛地区提供生活用水。
统计数据显示,盐城市风电及光伏(太阳能发电)资源占江苏全省的50%以上,目前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装机总量和增量均居全省第一,“风光渔”“风电车”“风电水”等一体化电站已成为盐城沿海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描绘“滨海生态蓝”
海、岛、林、石、滩融为一体,一幅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画卷在南黄海畔徐徐展开。江苏沿海经济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模式,推进旅游与主导产业、港城建设的深度融合。
位于盐城东台沿海经济区的黄海国家森林公园,绿树掩映、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高到“爆表”。6.8万亩的森林公园是华东平原规模最大的人造生态林园,这里环境优美、植被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超过90%,396种鸟类和3大盐生植物群落在此栖息繁衍,形成了和谐共生的优良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换来投资环境,资源保护成为地方财富,空气质量带来民生福祉。目前,东台沿海地区已落户神华、中节能、中电投、苏美达动力科技、中粮等一批央企,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900兆瓦,占全省1/5,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互促并进,为沿海加速崛起增添了不竭动力。
连云港连岛大沙湾是江苏开展沿海生态整治修复的样板。连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包括浴场沙滩养护工程和山体滑坡处理工程,目前已清理养护大沙湾沙滩约16.34万平方米,弥补了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海岛沙滩资源破坏、局部山体滑坡等海岛生态环境受损的现象。
2016年,连岛入选“全国十大美丽海岛”,“滨海生态蓝”已成为山海港城的特色名片。
“一带一路”交汇共赢
依山傍海的连云港港口庙岭作业区,一列集装箱班列从物流基地出发,沿着崭新的丝绸之路,驶向遥远的哈萨克斯坦。与此同时,集装箱船每周2班循环运作,北至大连、南至广州,串联起以连云港为基地的“海上丝路航运网”。
中哈国际物流基地综合部部长王伟介绍,经过欧亚大陆桥运输的货物60%从连云港过境,其中70%是哈萨克斯坦的进出口货物,向东与日韩海上航线相通,凸显了连云港作为东西贸易大通道的区位优势。
去年,连云港与巴西图巴郎港签署绿色友好港协议,开通中韩陆海联运通道,与新加坡港务集团合作经营5个集装箱泊位,构建中新联运网络。一头连着亚太经济圈,一头连着欧洲经济圈,连云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顺势而为,全力推进“东进”与“西出”有机结合、互联互通。
以连云港为代表,江苏沿海发展的双向开放,从国家层面看,将打造一条欧亚经济走廊;对江苏而言,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找准定位,通过产业、城市、港口联动开发,加快沿海地区发展,更是理应担纲的时代使命。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