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海洋日 > 2016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 特别报道

产业富海 效益劲增

2016-06-03      来源:中国海洋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 中国海洋报记者 兰圣伟

 

    今年“五一”小长假,三亚共接待游客12.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65亿元。滨海旅游的持续火热,成为近年来我国海洋服务业迅速崛起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国家海洋局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对海洋经济的监测评估能力,加强海洋经济宏观调控与管理,积极适应新常态,海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结构优化调整,产业亮点纷呈,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201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64669亿元,比上年增长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海洋传统产业总体稳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海洋经济新动力,海洋服务业带动效应明显助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海洋产业的快速平稳发展,为我国经济增添了一抹亮色。

 

    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换挡提速

 

    作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头羊”,2015年广东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实现连续21年领跑全国。在海洋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该省海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海洋经济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2.4∶47.3∶50.3调整为2014年的1.6∶46.9∶51.5。

 

    在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同样迎来“换挡提速”的关键时期。根据《2015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5年江苏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5%、47.4%和48.1%,海洋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海洋第二产业。

 

    2015年浙江海洋经济快速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447.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42.7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89.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4%、3.54%、10.49%,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比例为7.2∶37.9∶54.9,第三产业占据半壁江山,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增速趋稳、结构趋优、效益向好的态势。

 

    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公报》,2015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第一产业增加值32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4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885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42.5%和52.4%。其中,滨海旅游业2015年实现增加值10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成为带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种种迹象表明,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涉海金融为主导的海洋服务业异军突起,成为推进海洋经济平稳增长、带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海洋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海洋经济实现快速平稳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新增长极

 

    在刚刚闭幕的第三届国际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展上,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深海海洋油气勘钻、海上核电平台船等一大批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纷纷亮相。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海工装备制造、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日渐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01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等5个省市海洋经济试点的发展规划,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等6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2012年以来,财政部、国家海洋局在山东(青岛)、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和广东(深圳)、天津、江苏6个海洋经济试点省(市)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重点支持海洋生物、海洋装备、海水利用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沿海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显示出惊人的成长性。“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远高于海洋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其中,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迅猛,《公报》显示,2015年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增加值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领衔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成为突出亮点。

 

    2015年,全球海工建造市场手持订单交付率下滑,新接订单、完工订单较上年同期骤减且价格下跌严重;全球市场低迷对中国海工存在的产能结构性过剩、技术创新薄弱等软肋形成倒逼,行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海洋局签署《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着力推动海洋装备供给侧和需求侧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有效对接。重点围绕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海洋综合观测监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化等领域,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向深水、高端迈进,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融入“一带一路”拓展发展空间

 

    日前,一艘集装箱货轮缓缓驶离广西钦州保税港区,12天后,它将到达缅甸仰光,这条“钦州港—缅甸—马来西亚”集装箱直航航线是北部湾首条缅甸方向的集装箱航线。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我国正积极谋求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传统与新兴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技合作,实现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互通有无、深度合作。这些都为“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2015年,国家海洋局先后与海南、江苏、上海等地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助推各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厦门国际海洋周、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等一大批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建立,使众多涉海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构想逐渐变为现实,我国同韩国、新西兰等国双边自贸谈判取得突破,中日韩自贸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等多边贸易协议进一步深化,为海洋经济“走出去”,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了良好条件。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海洋领域的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深化,包括推进与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海洋领域合作,拓展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瓦努阿图等南太平洋国家在海洋南极领域合作,与希腊共同举办中希海洋合作论坛,中印海洋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等。

 

    数据显示,近10年,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速度达18.2%,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4.6%提高到20%,中国企业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额从2.4亿美元扩大到92.7亿美元,年均增长44%。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