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报记者 朱 彧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蓝色家园。我国是海洋大国,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走向深蓝的大舞台。
走向深蓝,就是走向世界。没有前沿科技,就没有走向深蓝的实力。
“十二五”以来,我国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通过区域示范、海洋公益专项等,建立了一批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平台,培育了若干优势突出的产业聚集区,成功转化了一批重大技术成果,为突破海洋领域关键技术、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今天,科技兴海已成为发展我国海洋事业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兴海战略,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传奇。
海洋科技创新成核心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而海洋之争主要取决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之争。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期。实现我国海洋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海洋科技创新,将成为蓝色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科技能提供怎样的契机?山东沿海的企业最明白。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壳聚糖基可吸收止血非织布已通过临床试验,并投入市场,实现了产业化。2006年,该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相关项目团队合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壳聚糖止血材料技术成果。2012年,该公司申请获得了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资金支持,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使其成为我国能生产人体内用壳聚糖止血材料的4家企业之一,在市场上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博益特的发展,遵循的正是依靠科技创新振兴海洋产业的思路。
2012年以来,我国相继开展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和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集中资金推动海洋高技术产业高端发展、集聚发展,壮大海洋高技术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
2015年11月,厦门国际海洋周第二届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洽谈会集中发布了16项海洋经济项目实施成果。这些成果是从2012年~2015年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征集到的78项中优选出来的较为成熟的阶段性成果。这是中国促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旨在用“中国智慧”升级“中国制造”。
《201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1年~2014年,海洋科技创新子指数年均增速为3.7%。这表明,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正稳步提升,海洋经济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015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4%,海洋新兴产业新增长点不断显现,海洋服务业比重稳步提高,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此过程中,海洋科技创新发挥了核心驱动作用,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进入全面依靠科技创新的当下,科技兴海,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相信通过中央与沿海地方政府以及科研院所、企业的携手努力,科技兴海必将迎来新的局面,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
海洋公益专项结硕果
在解决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瓶颈问题、推进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等方面,海洋公益专项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科技能带来怎样的好处?生活在江苏苏北沿海的渔民最清楚。
翻开南通市海洋资源开发史,“怪潮”猖獗,令渔民饱受其害是其中不可忽略的悲情篇章。
2009年,由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等单位承担的苏北浅滩“怪潮”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立项。2011年7月,项目组开发并定期发布“有用、看得懂”的“怪潮”预警报信息。遇到灾害性天气,海洋渔业管理部门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视台、电台、微博、短信等方式发布应急预警报。
2015年,海洋公益专项集中资金支持海洋强国建设、科技兴海战略实施、海洋管控能力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启动的29个项目目前总体进展良好,在海洋宏观调控与管理、海洋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观测调查监测与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沿海省市和海洋业务单位应用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5年,一批海洋公益专项在验收后,项目单位和科研人员主动与企业对接,将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企业,促进了产业化开发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海洋生物功能性产物高值开发工程化技术产业化应用项目组,目前已与多家高校、企业洽谈了产品产业化事宜,并达成初步意向。
2015年度海洋公益专项共取得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各类新成果307项,形成中试生产线、产业化示范基地(区)、示范工程(区)等276条(个),业务化系统(平台)76个;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共206项,已授权专利98项。这些海洋公益专项应用转化效果显著,并已逐渐形成规模。
高端海洋技术做支撑
实现蓝色梦想,离不开高技术手段支撑,更离不开尖端装备支持。
科技能实现怎样的可能?蛟龙号团队最了解。
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纪录的蛟龙号,从研制到海试再到试验性应用,成就了“中国深度”,完成了载人深潜技术的重大跨越,为我国进行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建立了平台,也为我国取得深海发言权和主动权奠定了基础。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广度、深度和强度的不断增加,我国对海洋资源环境基础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资料数据现时性和精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对海洋调查船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国家海洋调查船队正式成立,几乎涵盖了调查水平最先进的船舶。2015年,“向阳红18”船、“向阳红03”船、“向阳红01”船相继下水,船队再添新力量。对海洋调查船的有效管理,保障了我国海洋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高效实施,也成为我国海洋科考最坚强的后盾。
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研发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科技支撑能力有了较大发展,海洋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其中海洋卫星、观测、监测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14年中国海洋卫星应用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海洋卫星工作继续稳步发展,海洋卫星数据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预警报、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科学研究及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4年年底开始,好消息相继传来,“海洋一号C/D”卫星、“海洋二号B/C”卫星陆续启动研制。这标志着我国在构建长期稳定的海洋卫星观测体系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事实证明,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都是伴随着高新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当今世界进入高科技时代,我国自主研发的现代化高端海洋装备和先进技术产品,必将会使海洋强国梦渐行渐近,让中国在未来走向更加广阔的深蓝。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