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海洋日 > 2016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 海洋人物

奥尼·贝南:四十载海洋人生路

2016-06-06      来源:中国海洋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奥尼·贝南,现为国际海洋学院的名誉主席。从1977年开始,他毅然选择了海洋事业,且义无反顾。光阴荏苒,40载奔波忙碌,40载矢志不渝。在他的带领下,国际海洋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为世界、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海洋事业管理人才,赢得海洋领域的广泛赞誉,赢得了海洋领域的广泛赞誉。

 

 

■ 本报记者 陈君怡

 

    与海洋事业结缘

 

    在贝南的回忆里,海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3岁的时候,他就获得了英国港务局海事人才培养奖学金,开始接受海洋方面的教育,也逐渐对海洋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期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海事问题研究。然而,真正影响他将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生的追求则是伊丽莎白·鲍格斯。

 

    “能够遇到她是我一生的幸运。”说起鲍格斯,贝南分外感慨,“她十分睿智,而且有远见,不仅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人生导师。”

 

    1975年,贝南在希腊遇见了鲍格斯。当时他在威尔士大学攻读博士,与鲍格斯的一番交谈后,他下定决心要与鲍格斯一起,为海洋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鲍格斯在参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的过程中意识到,促进海洋和平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完善海洋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海洋管理能力。1972年,鲍格斯在马耳他大学成立了国际海洋学院。那时,国际海洋学院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工作就是扩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影响力,而对于未来发展还没有明确方向,但贝南对自己的选择从未迟疑过。

 

    1977年,贝南成为联合国海上运输经贸领域的职业外交官,同时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教授国际海洋学院的培训课程。随后,在鲍格斯的邀请下,他担任国际海洋学院的副主席。在贝南的不断努力下,国际海洋学院已发展成为一个致力于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组织,在全球拥有10个业务中心和20多个活动中心。由国际海洋学院主办的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世界海洋和平大会,也已经成为联合国体系外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探讨有关全球海洋问题的国际会议。

 

    他本人也因为出色的工作多次获得联合国和马耳他政府的嘉奖。“十分高兴看到我们的工作被更多的人认可,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贝南说,“如果没有鲍格斯,这些都不会发生,我对她十分感激。”

 

    驰而不息创新路

 

    2002年,国际海洋学院创始人鲍格斯去世。对国际海洋学院而言,这无疑是难以弥补的损失,学院也因此面临严峻的考验。资金上的困难、发展定位的迷茫,成为国际海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贝南临危受命,接过了国际海洋学院荣誉主席的重担。“国际海洋学院是鲍格斯的心血,我有责任将它发展下去。”贝南说。建立国际海洋学院的制度体系,通过海洋培训的方式帮助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强海洋管理能力建设,贝南决心探索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2002年~2004年是国际海洋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其间,贝南先后在世界各地建立了22个分中心,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将学院的工作系统明确化,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创新发展上。大大小小的考验随时存在,精神高度紧张。”贝南说。

 

    由于过于劳累,贝南的身体渐渐吃不消。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贝南担任联合国馆馆长,他顾不上身体不适,与中国相关人员共同组织了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为国际海洋学院与中国在海洋教育领域的合作奔波忙碌,还参加了中国多所海洋院校的学术活动。

 

    2011年,贝南被确诊为癌症,需要静心休养,但他却依旧放心不下工作,先后在加拿大、拉丁美洲、南非、土库曼斯坦、泰国、中国(天津)和马耳他开设了海洋管理培训课程。2012年,贝南专程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APEC海洋蓝色经济论坛并作学术报告,本应在手术后休养的他,还坚持为培训班学员授课。

 

    “这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怎样我都无法放弃。”贝南说。

 

    心系中国海洋事业

 

    国际海洋学院与中国的合作由来已久,贝南也多次到访中国。在他的推动下,2010年,国际海洋学院与国家海洋局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与国际海洋学院关于设立国际海洋学院—中国西太平洋区域中心谅解备忘录(2010~2015)》,为双方推进合作奠定了基础。紧接着,在国际海洋学院中国业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国际海洋学院—中国西太区域中心,开启了为西太地区发展中国家海洋能力建设助力的新篇章。

 

    “国际海洋学院与中国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贝南十分赞赏中国提出的发展蓝色经济的理念和“一带一路”的倡议,并将其加入了培训课程中。“中国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海洋管理体系,在协调人与海洋之间关系方面也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加强本国的海洋管理能力提供了难得的经验。”贝南说。

 

    目前,很多中国学生在马耳他接受海洋管理教育,在天津举办的培训班也培养出了很多海洋管理人才。“人才是海洋事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每当看到一届学员毕业,我就会感到十分高兴和满足。”贝南说。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