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海洋日 > 2016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 海洋人物

严松:情系海洋生态的科技企业家

2016-06-02      来源:中国海洋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建立国家级环境重点实验室,突破无人机抗强风干扰技术,解决海洋生物易寄生在监测浮球上、堵塞采样口等难题……事业上,力普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严松早已硕果累累,但他更想回馈社会,投身公益。严松多次率领义工清理海漂垃圾;航拍福建170多个沙滩,为海洋生态环保科研提供视频数据;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达成战略合作,长期参与增殖放流公益活动,年均增殖放流规模达30亿尾(粒)以上……

 

    严松常说:“我在海边长大,对海洋的那份情感,别人可能难以体会和理解。”清澈的海水、洁净的沙滩、肥美的鱼虾……大海带给他无限快乐和美好的记忆。这份海洋情怀,正是他前进的原动力。

 

■ 中国海洋报记者 王中建

 

 

    攻坚克难 实现无人机强风航摄

 

    4月17日,北京阳光普照、晴空万里。记者与来京出差的严松刚一见面,就聊起了天气。“这么好的天儿,就是风太大。”严松点点头说:“风大可以吹散雾霾,但对无人机飞行却不利。”

 

    近些年,各地海洋管理部门已开始较大规模应用无人机技术,其成本低、便捷、易操控、机动性强,在海洋工程监管,海岸带、海岛巡查,重点敏感海域监视,赤潮等自然灾害观测以及海洋执法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人机飞行时最怕风大,5级风就会对其造成严重干扰。”严松解释说,风越大,无人机抖动得越厉害,拍摄的影像就越模糊。而海上常年刮的风基本在7级左右,无人机抗风能力差,风稍大一点儿就上不了天。

 

    “有了难题,我们就有了用武之地。”严松说,他带领科研人员耗时一年,研发出飞行自动感应平衡控制系统。

 

    “该系统是自动飞行控制系统中的一部分。”严松说,它可以作为信号传感器和稳定器,还能提供准确的方位、水平、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信号。自动导航仪利用这些信号控制无人机的姿态和航线,能随时精细调整飞机各旋翼的动力平衡。

 

    “有了这个装置,携带摄像头的无人机可以在1000米高空、10级风力的情况下,使航摄影像分辨率达到0.1米。”严松兴奋地说,这样一来,无人机在海洋管理上的使用效率和领域就极大地提高了。

 

    收获的背后是付出。为了早日攻克难关,严松和他的研发团队一年里绝大部分时间都吃住在单位。“在办公室支张床,去食堂吃饭。一天到晚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会商和研讨。”严松感慨道,如果说那是一种辛苦,那么现在看来,“非常值得”。

 

    艰辛创业 组建国家级环境重点实验室

 

    肯吃苦、能坚持,不轻言放弃,是严松的性格。

 

    早在13年前,严松就敏锐地捕捉到环境污染呈上升趋势会催生第三方环境监测市场的信息。他决心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打造国内一流的环境监测实验室。

 

    “当时,除了想法什么都缺。”严松说,缺经费、缺技术、缺帮手,可谓困难重重。现状逼他走出去,到企业、政府、科研院校,寻资源、拉经费、学技术、找人才,“但四处碰壁”。

 

    “连借来的钱都花光了,家人和朋友也纷纷劝我放弃。”严松说,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问题,环境监测实验室一定要建起来,“放弃很容易,但我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接下来的3年,严松顶住各种压力,几乎将所有能抵押的资产都抵押了出去,带着仅有的几个员工走遍了福建省9个地市、85个区县、450多个大型企业……

 

    “当时就想着豁出去了,破釜沉舟一回。”严松笑着说,他们真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天道酬勤,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他、支持他,资金、技术、人才逐步到位。

 

    随着实验室渐成规模,业务量快速递增,沿海多地的海洋和陆源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案件司法鉴定等项目接踵而至,福建漳州、河北曹妃甸、江苏江阴等地的很多大型项目也找上门来。

 

    终于,2011年,在环境保护部和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严松带领他的团队成立了国家级环境重点实验室,入驻福州高新区海西园。

 

    在实验室设计之初,热心公益的严松就规划了宽3米、长75米的开放式走廊,为开展学术交流、宣教活动提供充足空间。现在,实验室已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中小学质量教育基地,接待了各大中院校师生近3万人次。

 

    热心公益 连年发起增殖放流

 

    事业的成功并不是严松唯一的追求,让海水更清澈、沙滩更洁净、鱼虾更丰富,是他更大的愿望。如今,涉海工程、陆源污染、非法捕捞……诸多因素都在影响着海洋生态环境,渔获量逐渐减少,渔获物价格逐渐升高,这种现状让严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大势所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难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关键是要积极修复,让利与弊得以平衡。”严松说,增殖放流是个很好的办法。

2013年,严松个人出资200万元成立福建省海峡环保基金会,希望借助该平台让更多人提高保护海洋环境、改善海洋生态的意识。

 

    基金会成立后,严松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涉海企业,投入到修复海洋生态的活动中来。当年,基金会在福州闽江口和山仔水库举行了两次增殖放流活动,共投放了152万尾鱼苗。

 

    “一年100多万尾的增殖数量,太少了,杯水车薪。”严松有些着急。随后,他又想了很多办法吸纳捐助资金。2014年增殖放流数量达到4亿尾(粒),但这仍然达不到他的预期。

 

    转机发生在2015年。基金会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严松说,也正因这个合作,基金会的信誉度和公信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目前,“正式加入基金会的企业已达200多家,2015年增殖放流数量达到30多亿尾(粒)。”严松说,通过增殖放流活动,福建海区生物数量明显增加,种群结构大大改善。

 

    “我要给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和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点个赞!”严松说,增殖放流是要讲科学的,不同海域适合增殖的生物数量、品种都不同,增殖放流后的海区还要禁渔监管,这些事都由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正是他们周全的放流方案、严密的监管措施和科学的效果评价机制,才保证了增殖放流的科学和高效。

 

    4月底,2016年第一次增殖放流活动已如期举行。提及今年将实现的增殖数量目标,他充满信心地回答:“突破40亿!”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