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海洋日 > 2016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 海洋人物

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深水钻完井作业团队:南海深处的“夺宝奇兵”

2016-06-03      来源:中国海洋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我国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其中70%蕴藏在深水区。走向深海,实现南海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深水钻完井作业团队经过艰苦探索,实现了我国深水油气资源探勘开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蜕变,掌握了深水钻井、测试及管理要素,打造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团队,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深水勘探开发的能力与和平利用海洋资源的决心。

 

■ 中国海洋报记者  汪 涛

 

 

    探路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我国深水油气勘探起步较晚。2004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哈斯基石油作业(中国)有限公司签署南海深水区块的合作勘探合同,揭开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序幕。

 

    当时,深水油气勘探的技术和装备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为了尽快掌握深水钻井及测试技术,中海油派遣技术骨干登上外籍深水钻井平台学习。这些技术骨干后来成为了深水钻完井作业团队的成员。

 

    团队成员吴志明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和同事杜威曾参与了中海油与美国雪佛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勘探的一口深水井压井作业。该平台的压井作业共进行了8天。在这段日子里,杜威、吴志明“偷师学艺”,24小时连续跟踪作业,每3小时在司钻房交接班一次。在司钻房,他们认真记录下压井作业过程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回到住处,再将数据录入电脑,整理分析。

 

    8天下来,两人记录了厚厚的两本笔记,为中海油后续的深水压井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团队成员颜帮川曾经前往刚果参与深水测试现场作业,作业时间持续两个月。通过亲自组织测试现场作业,颜帮川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团队成员在外籍深水钻井平台学习中掌握的这些珍贵的资料,为后来深水钻完井作业团队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团队在掌握了这些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学术研讨会,一次次将方案优化,并在现场作业过程中进行验证。

 

    开创  实现自我突破

 

    2011年,中海油决定成立深水钻完井作业团队。在国内,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团队。公司选定拥有18年工作经验的方满宗为团队首席工程师。方满宗主导或参与攻克了极易垮塌地层油气田勘探开发、高温高压气田勘探开发及高温低压气田开发3项世界级技术难题,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团队成立之初,在业界引起了一些质疑:中国人真能走向深海,研究出自己的深水油气勘探技术?

 

    “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人一样能做到。”怀着这样的信念,方满宗带领团队开始了工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团队成功了!

 

    2011年以来,深水钻完井作业团队成功实施了6口自营深水井的钻井和2口深水井测试作业,其中包括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气田陵水17-2的勘探测试工作。“陵水17-2的勘探,打开了一扇通往南海深水油气宝藏的大门,坚定了我们进军深水、在南海深水区寻找油气的信心和决心,更展现了该区域油气产量的巨大潜力。”方满宗说。

 

    风险  与挑战并存

 

    在打开通往南海深水油气宝藏大门的过程中,风险与挑战始终伴随他们左右。

 

    “海上平台作业,任何一项偏差或者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台毁人亡,尤其是深水高温高压造成的钻井风险,让我们如履薄冰。”深水项目组钻井总监郑金龙说。

 

    “人员与平台安全始终是第一位。为了确保油气勘探作业安全,我们把作业计划详细分解成若干时间段,每15分钟为一个时段,并制订了多种应急预案。”方满宗说。即使如此,复杂的南海环境仍造成了一次不小的麻烦。

 

    一天凌晨4点,现场钻井总监郑金龙、吴旭东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了。

 

    “出事了,地层异常高压,需要马上处理。”值班人员焦急地说。

 

    吴旭东、郑金龙等人条件反射般地从床上跳起来,披起衣服直奔作业现场。“当时情况万分紧急,稍有不慎就可能台毁人亡。”郑金龙说。

 

    面对突如其来的异常高压,整个作业团队人人出谋划策,制订应急处理方案。在基地值班室,方满宗、高温高压钻完井首席工程师李炎军和钻完井总监刘和兴紧锁眉头,整整10个昼夜工作在办公室,不断给现场下达压井指令。在现场,吴旭东面对高压“气虎”,沉着冷静,持续指挥现场作业至排除险情。

 

    经过基地与现场连续奋战,团队终于克服了深水高温高压的风险。

 

    攻坚  开启我国超深水时代

 

    近些年,深水钻完井团队士气高涨,海上钻完井作业一路高歌。

 

    2015年10月30日,陵水18-1-1超深水井成功完钻并且发现良好油气显示,公司临时决定进行测试作业。这是中海油首次挑战高难度的超深水测试作业。相比常规深水井的测试,超深水井测试难度更大。

 

    “国外超深水井测试的准备周期至少是半年,而我们的时间只有半个月。”回想起测试,临危受命的深水测试项目经理孟文波说。

 

    在深水气井测试中,放喷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在放喷期间,噪音超过170分贝。即使这样,孟文波依然能分辨出杂音。

 

    “那段时间,最怕听到杂音。因为气体放喷过程高度危险,如果有杂音出现,就预示着哪个安全环节可能出现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孟文波说,“哪怕是睡觉,我也保持着警觉。”有一天晚上,孟文波就被员工拖洗甲板的声音惊出了一身冷汗。

 

    不光是孟文波,整个项目组人员都不敢懈怠。完井工程师张崇夜以继日,仅用了3天时间,就完成了测试管柱强度校核、水合物防治预案、防砂方式优选等一系列设计工作。得到测试通知后,正在家中陪产的现场测试总监徐斐连夜乘火车从陕西老家赶往海南三亚,迅速投入了首口超深水井测试作业中。

 

    本次测试地面流程模块化设备的准备时间更是捉襟见肘。面对上千件测试设备,测试总监李祝军整日穿梭于办公室、库房及码头之间,联络作业人员、清点工具设备、协调飞机船舶,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最终,深水钻完井作业团队通过抑制剂和温压场的动态控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测试过程中的水合物问题。运用预测、控砂、除砂及监测一体化核心技术,解决了超深水井疏松储层带来的出砂问题。测试期间的应急解脱决策系统及节点管控预案,解决了超深水复杂海洋环境带来的测试作业期间平台漂流移位等安全风险问题。

 

    陵水18-1-1超深水气井测试的成功,是继陵水17-2、陵水25-1自营深水气田后,我国在深水勘探领域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开启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勘探的超深水时代。

 

    未来  向万亿大气区迈进

 

    陵水18-1-1超深水气井测试成功的那天,平台作业项目成员都挤在一个小屋子里庆祝。看着一张张年轻、兴奋的脸孔,方满宗、孟文波等人也看到了我国深海油气的未来。

 

    南海西部海域是中国近海的主要天然气产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提出要在南海寻找万亿大气区。如今,这一梦想正走进现实。

 

    方满宗表示,以陵水项目为起点,一支驰骋深水的作业团队已初具规模、日趋成熟,中国海油挺进深水、建设南海万亿大气区的步伐更加坚定。展望未来,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南海西部深水钻完井团队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迎接更高的挑战!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