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海洋日 > 2016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 海洋人物

蔡程瑛:一位马来西亚人和他的“东亚海计划”

2016-06-03      来源:中国海洋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岁月如白驹过隙,一晃而逝。今年,蔡程瑛已经76岁。

 

    这些年,蔡程瑛一直很忙。9年前,已到退年纪的他还担任着东亚海海洋环境管理伙伴关系区域组织(PEMSEA)理事会主席职务,直到2013年才正式卸任。现今,他仍是该组织东亚海洋伙伴关系理事会名誉主席,同时还是国际海洋学院理事会成员、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继续为实现东亚地区海洋可持续发展——这一他为之奋斗大半生的事业而奔波忙碌。

 

■ 中国海洋报记者 周 超

 

 

    创业艰辛 20年峥嵘岁月

 

    76年前,蔡程瑛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小乡村。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的他,很早就学会了独立自强。为了求学,蔡程瑛做过报纸、杂志投递员,小贩、店员,用辛苦积攒的钱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后又通过努力和奖学金支持,先后完成了南洋大学、新加坡大学和东京大学学业,直至博士后。青年时代的艰苦求学经历,锻造了蔡程瑛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奋斗精神。

 

    蔡程瑛先后在新加坡大学、马来西亚科学大学、联合国粮农组织等任职。通过多个国际项目,他广泛接触了海岸和海洋相关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海岸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丰富的职业履历,让蔡程瑛熟稔于海洋管理的各个方面,并逐渐展现出出色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1993年是蔡程瑛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际海事组织共同发起了一个国际项目——“东亚海海洋污染防治与管理计划”(东亚海海洋环境管理伙伴关系区域组织的前身),随后在中国厦门、菲律宾马尼拉及马六甲海峡设立示范区,旨在通过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提高各国海洋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蔡程瑛竞聘为项目主任。此后,在他的带领下,东亚海海洋环境管理伙伴关系区域组织(以下简称“东亚海”)用了20年时间,将一个国际项目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

 

    在蔡程瑛记忆中,1993年~2007年,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忙碌的十几年。这也是东亚海海洋环境管理伙伴关系区域组织从创立到实现稳定运行的阶段。

 

    “东亚海”创立之初,身为项目主任的蔡程瑛面临的难题很多。一开始,办公条件有限,只有一间小屋,人员就蔡程瑛和秘书两个人,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去做。缺少运作的经费又是一大难题。他们的经费来源中,一部分来自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机构资助,剩下的要由各国地方政府支持。但项目设立之初,政府人员对该组织所主推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还缺乏充分的理解与信任。

 

    谈起当年的“讨钱”经历,蔡程瑛说,如何说服地方政府是“最为困难的事情”。

 

    在他看来,沿海国政府都在追求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但对于如何实现,大多莫衷一是。“东亚海”所创立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则给出了具体实现路径。但是,海岸带的治理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效,这对于急于谋求短期成效的地方政府官员来说,缺乏吸引力。“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慢慢改变他们的看法。”蔡程瑛说。

 

    成效显著 “东亚海计划”遍地开花

 

    事实也是如此。蔡程瑛和他领导的“东亚海”,用了长达20年的时间,才得以将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推广到东亚海众多国家和地区。如今,很多国家政府都已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海洋政策和法律法规,将东亚海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纳入到了本国中长期发展与投资规划中。

 

    目前,该组织设立的“东亚海计划”已实施到4期,参加国也从中国、菲律宾,扩大到了柬埔寨、印尼等14个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也开始应用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治理本国海域。据统计,在东亚地区,目前已有30多个海岸带综合管理示范区。

 

    在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方面,2001年成立了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为主要参与东亚海海洋环境管理伙伴关系区域组织项目的各地区政府包括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和团体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自2003年以来,作为《东亚海可持续发展战略》执行的监督和决策机制, 该组织每隔3年就要召开一次东亚海大会和部长论坛,迄今已举办了5届。

 

    在蔡程瑛参与的众多国际组织中,让他备感自豪的还是“东亚海”。如今,该组织职员最多时达60多人,平时保持在30人左右。总部也从创立时的一间小屋搬到了菲律宾政府提供的一栋新建大楼内。

 

    频繁往来 一腔中国情

 

    蔡程瑛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任职的他就来到了该组织设在江苏无锡的培训中心,负责水产养殖方面的培训工作。

 

    “东亚海”成立后,将厦门设为推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首批示范区之一,蔡程瑛更是频繁往来中国,与众多中国同事结下了深厚友谊。在他和该组织的推动下,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在中国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和完善,有效促进了中国沿海地方省市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继厦门模式成功创建后,山东东营模式、广西防城港模式等示范区也探索出了各自的管理经验,有效推动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他们在中国所推行的“东亚海计划”至今已设立了15个平行示范区,总计海岸线长度超过4000公里。2014年,中国——PEMSEA海岸带可持续管理合作中心的成立,更是为双方的深入合作提供了有效保障平台。

 

    几十年来,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蔡程瑛积极投身推广海岸带综合管理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海洋管理和技术专业人才。1997年,中国国务院授予他“友谊奖”。2011年,他成为厦门市荣誉市民。

 

    “海岸带综合管理在国际上已有40多年历史,我本人参与了30多年,希望中国政府今后能够继续推行下去。”蔡程瑛说。

 

    忙碌依旧 再回首信心满怀

 

    从事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几十年来,蔡程瑛已出版各类论文、报告等230余篇,被海岸带综合管理从业者公认为“实践之父”。2013年7月,马尼拉PEMSEA资源中心赠予他一座图书馆,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现在,已耄耋之年的蔡程瑛还是很忙。几乎每个月他都要出差,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大学做培训和演讲。就算在家,也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我要抓紧时间总结海岸带综合管理实践的案例,还要为相关国际组织写书。最重要的是,我要写个人回忆录。”蔡程瑛说,自己很庆幸,几十年来没有浪费时间。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