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372潜艇是一艘有着“大洋黑洞”之称的新型常规潜艇。在去年海军组织的一次实战化紧急拉动和战备远航训练中,该艇突遇重大险情,指挥员沉着冷静果断指挥,全艇官兵舍生忘死奋力排险,成功化险为夷,并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后续任务,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受到习主席和军委领导的高度称赞。2014年8月23日,习主席签发通令,给海上临时党委书记、任务指挥员、该支队支队长王红理记一等功。海军给372潜艇记一等功。
■ 李唐 高毅 吴奔
生死考验 临危不惧
深夜,浩瀚大洋,海面波涛翻滚,水下暗流涌动。执行远航任务的372潜艇,正潜航在大洋深处。
午夜时分,潜艇深度计指针突然向下大幅度跳动。“不好,掉深了!”舵信班副班长成云朝一声惊呼,打破了指挥舱内特有的宁静。由于海水密度突然减小,潜艇浮力骤然下降,艇体急速往下沉。向下的洋流犹如一双无形的巨手,与惯性合力拽着潜艇逼近极限深度。大家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气氛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掉深”,通常指潜艇遇到海水密度突然减小,潜艇巡航深度突然变大,艇体急剧下沉的一种现象,形象地说就是遭遇了“水下断崖”。潜艇“掉深”是世界海军的噩梦,中外海军都遇到过。
祸不单行。就在官兵忙着处置“掉深”险情时,更大的危险接踵而至:由于压力陡然增大,主机舱一根管道突然破裂,大量海水瞬间喷入舱室。
主机舱是潜艇的心脏部位,一旦被淹受损,就会造成动力瘫痪,甚至可能因短路引发火灾……更可怕的是,如果进水得不到有效控制,潜艇将加速下坠,等待他们的将是艇毁人亡。此刻,数十名官兵命悬一线。
“损管警报!”“向所有水柜供气!”生死关头,指挥员王红理当机立断,果断下令。
险情发生时,陈祖军、朱召伟和毛雪刚3人正在主机舱里值班。管路爆裂进水的一刹那,电工区队长陈祖军瞬间作出反应,迅速关停工作设备,按损管部署下达封舱口令。
不到10秒钟,应急供气阀门打开,所有水柜开始供气;1分钟内,上百个阀门关闭,数十种电气设备关停;2分钟后,全艇各舱室封舱完毕。
而这时,掉深速度虽有减缓,但仍在持续。时间一秒一秒过去,每一秒都显得那么漫长和煎熬……
3分钟后,掉深停止。潜艇在悬停十余秒后,深度计指针缓慢回升,艇体开始上浮。
因主机舱大量进水,潜艇出现大幅尾倾,舱室内连人都站不稳,大家死死坚守在战位上,按照指挥员的指令,向艇艏压水,向艇艉压载水舱供气,调整潜艇姿态。
潜艇上浮,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像一头巨鲸跃出海面。
进退抉择 知难勇进
重大险情得以排除,绝境逢生的372潜艇官兵又面临艰难的抉择——是申请返航、等待后方救援,还是继续执行任务?
“当时,潜艇虽然成功脱险,但装备受损严重,特别是主电机无法修复,潜艇机动能力受限。而后续任务时间漫长、情况复杂、充满变数,可以说挑战巨大、困难重重。”在常人看来,刚刚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官兵们身心俱疲,请示返航似乎成了最合理、也是最保险的选择。
何去何从?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海上临时党委书记、指挥员王红理。
这是王红理30年军旅生涯中面临的最艰难抉择。他召集有关人员了解情况,研究对策,经过冷静分析,决定当务之急先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恢复潜艇动力,二是使潜艇具备水下潜航能力。
官兵们迅速行动,全力以赴抢修受损设备。“大家都在拼命干活,不时有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随着控制箱、滑油泵等主要设备故障的修复,水下航行能力的恢复,王红理心里越来越有底。
“航行条件基本具备了,其他设备也在恢复之中。我不能在官兵心存疑虑的情况下作决定。大家思想统一,拧成了一股绳,工作就会更主动。”这期间,海上临时党委一班人,深入各舱室战位与大家交换意见,了解思想情况,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感动和欣慰的是,官兵们坚信海上临时党委能够带领372潜艇走出困境、完成后续任务。
险情发生后的第二天,372潜艇召开了临时党委会。会上,王红理提议:鉴于装备恢复进展情况比预期要好,尽管要承担一定风险,但基本具备完成任务条件,应继续按计划完成后续任务;只要我们能完成任务,就暂时不要给家里发报,以免干扰首长决心。
“海上通信不便,很难将具体情况向上级汇报清楚。我反复权衡、再三思量,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与战时临阵脱逃没什么两样。个人荣辱事小,履行使命事大。作为海上指挥员,该承担的责任我绝不推诿,该检讨的问题我回去检讨,但有一条,上级交给的任务必须坚决完成。哪怕前面是龙潭虎穴、万丈深渊,也要勇往直前!”王红理动情地说。
会上,海上临时党委作出决定:克服一切困难,继续完成任务。临时党委的决定得到全艇官兵的坚决拥护。
向着使命召唤的方向,372潜艇毅然带“伤”挺进大洋。
深海亮剑 大洋争雄
脱险后,372潜艇刚刚浮出水面,就遭遇了多批次外军舰机的跟踪监视和围追堵截。
此时,372潜艇正处在最艰难的时候,主电机无法运转,只能靠一台经航电机缓慢航行,经过连续排险、抢修装备,官兵们已经疲惫到了极点。
“叮……铃铃……”“战斗警报!”当急促的战斗警报响起,官兵们的战斗细胞瞬间被激发,他们以最快速度冲向战位,做好迎战准备。“当时我们已连续抢修了几十个小时,又累又困,但一听到战斗警报,全身忽然就来了劲儿。”指控长王锋说。
“对手近在咫尺,干部战士没有一人退缩。我当时就想,既然有‘免费’的陪练,就不能辜负人家的‘美意’。”在王红理看来,只有敢于把对手当磨刀石,才能砥砺雄风锐气、练就过硬本领。
372潜艇采取一系列战术动作,与对手针锋相对,斗智斗勇,成功摆脱外军舰机的跟踪监视。
刚出包围圈,又遇拦路虎。在经过某海区时,372潜艇再次遭遇外军舰机的高强度围堵。他们综合运用一系列战术动作,悄无声息地突破了对手布下的天罗地网。
深海逢敌敢亮剑,大洋逐鹿我争雄。任务期间,372潜艇单枪匹马,转战千里,先后与多批次外军反潜兵力周旋。
“像这样的较量,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时任372潜艇艇长刘涛说,官兵们把与对手的每一次遭遇,当成练兵的绝好机会。
一次次闯关历险,一次次实战化磨砺,一次次与强手交锋过招,372潜艇官兵练就了“强手面前头不懵、险情面前手不抖、生死面前腿不软”的底气胆识和过硬本领。潜艇水下待机时间比原来大大延长,活动范围、下潜深度、出海频率等都有新突破,相继创新出十多项训法战法,其中5项被上级推广。
舍家报国 信念如磐
作为国之利器,潜艇部队使命任务特殊,经常独闯深海大洋,必须绝对做到“艇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
“干潜艇就要敢担当、讲奉献,履行好岗位职责就是对党忠诚。”这是372潜艇官兵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那年春节前,该艇接到上级紧急出航命令,要求他们以最短的时间赶赴预定海域执行任务。
艇队党支部一边开会受领任务,一边组织物资装载、备航备潜,提前数小时完成战斗出航准备,并在海上直接转入为期数十天的战备远航。
就在这次远航前,2名官兵家属即将临产,12名官兵的爱人、子女或父母正准备来队团聚,有的还在来队途中等着他们接站……在家与国的取舍面前,官兵们没有丝毫迟疑,来不及向妻儿说句再见,顾不上向父母道声保重,悄无声息离家远航。
远离大陆独闯大洋,是什么激励潜艇兵勇往直前?是潜艇兵的坚定信念和忠诚品质。
“372潜艇官兵赤心报国的坚定信念,得益于我们长期不懈的举旗铸魂教育。官兵们始终把对党忠诚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急难险重任务或面临生死危险面前,大家谁都不愿当孬种,谁都不愿因为临阵退缩给部队抹黑!”支队政委李云平欣慰地说。
远航前夕,支队长王红理母亲病重,他匆匆赶回老家。谁知刚进家门就接到任务通知。望着病榻上面容憔悴的老母亲,想到可能无法送老人最后一程,他心如刀绞,泪流满面。自古忠孝难两全,王红理只能做最坏的打算,提前安排好母亲的后事……这样的故事,372潜艇几乎每名官兵身上都发生过。
372潜艇所在军港码头附近有一条海边小道,在丈夫远航的日子里,军嫂们经常带着孩子来到这里深情守望。时间长了,大家都管这条路叫“望夫路”。
“多么想有那么一天,我一打开家门,你就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让我措手不及,然后让我哭个痛快。我愿意一直站在你的左边,因为你敬礼的右手属于祖国、属于军队。”军医卢翀的妻子曾晓燕说。
军嫂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们对丈夫最深沉的爱恋,对丈夫事业最无私的支持,也诠释了潜艇兵对祖国最坚定的信念、最赤诚的热爱。
“为将忘家,逾垠忘亲,指敌忘身,必死则生。”这是372潜艇官兵报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不管挺进深蓝有多大风浪,深海大洋暗藏多少危机,中国海军潜艇兵都将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用青春和热血浇铸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