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号”是我国首艘自行建造的具备300米饱和潜水作业能力的深潜水工作母船,它装备的300米饱和潜水系统由生活舱、过渡舱、潜水钟、生命保障等系统组成。2014年1月11日,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团队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海底出潜作业,刷新了我国饱和潜水深度纪录。这次作业的成功意味着我国的饱和潜水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以后不用再借助外界力量,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应对海底应急突发事件、海洋工程,完成水下300米深度各种复杂工作。
■中国海洋报记者 吴 琼
压力山大 无处不在
2014年1月9日13时,上海打捞局的胡建等6名饱和潜水员依次进入“深潜号”潜水系统的生活舱;
10日上午,完成第一阶段200米深度加压;
11日上午,加压到了300米的深度。
持续的加压,使他们的身体开始感到不适。
“加压到了150米之后,感到骨头被压缩得厉害,似乎变成了‘被真空包装的食物’。”潜水员管猛说,“味觉和嗅觉也变得非常迟钝。”
当加压到250米深度,随着舱内压力和空气密度的变化,呼吸也不再是不经意间可以完成的动作。潜水员需要有意识地“一边呼吸,一边做别的。”
在承受巨大生理压力的同时,潜水员们还要克服心理压力。
“这次冲击300米,说没有压力那是假话。但我们是一个团队,能够相互鼓励与信任,相互帮助和支持,这就是我们的动力。当然,我们更对平时的训练充满信心。”潜水员们表示,“我们一定会成功!”
11日23时40分,第一钟3名潜水员穿戴头盔、热水服,进入潜水钟准备下潜。
12日零时整,潜水钟(第一钟)与饱和舱分离,潜水钟载着胡建、管猛和董猛,缓缓下放至水深300米处。
1时40分,胡建出钟;2时22分,管猛出钟;3时33分,董猛出钟,此时深度显示为313.5米。
300米,成功了!
在第一钟返回和生活舱对接之后,第二钟3名潜水员按照原计划进入潜水钟下水作业,并顺利返回。
1月25日,6名潜水员经过了十多天的减压出舱。至此,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圆满成功。
水下几小时 水上十年功
每位潜航员从出潜到回钟不过是片刻时间,但这背后却是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付出。
要实现饱和潜水作业能力,必须要具备装备、技术和队伍这3个要素。其中,队伍由潜水总监、潜水监督、潜水员、生命支持员、设备支持员等组成。
这些岗位见证了这支队伍的成长。“最初带领我们打拼的叶局长已经白发苍苍,第二代潜水人也已经是白头发比黑头发多了。以金锋为代表的第三代潜水人也已经成长起来。金锋已经由潜水员成长为潜水总监、潜水队长。”郭杰笑着说。
金锋的“弟兄们”——胡建、管猛和董猛都是年轻的“80”后,也已成为中流砥柱。300米作业需要6名潜水员,却有三四十人报名。最后经过体能、心理、技术等全方位考量,选拔出6名潜水员,其中就包括他们3人。
胡建是潜水队的副队长,他是上海打捞局培养出的第一批具备饱和潜水资质的队员,2006年曾和金锋一起潜入水下103.5米处。
生于1986年的管猛是为数不多的拥有大学学历的潜水员。不安于在江苏老家工作,并且喜欢潜水的他,于2009年经过考试成为潜水员。
董猛来自山东,2005年,在他高中毕业前,适逢上海打捞局到校招人,他因为身体素质好,而且特别能吃苦,从报名的8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被上海打捞局送到广州潜校学习,2007年学成毕业成为一名潜水员。
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有着不同的经历,因为饱和潜水走到了一起,并且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潜水员。为了这个名字,他们付出了太多。
作为一名潜水员,需要强健的身体。没有任务时,大家每天很早就起床长跑。潜水作业是一门融合水下切割、电弧、安装、探摸等多项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工作,金锋每日组织潜水员进行潜水训练、装备保养和电焊、切割等实用技术操作。所以,当时央视直播300米作业,很多人感慨潜航员太辛苦时,金锋微微一笑:“他们平时每天的训练强度都比下潜这几天大得多。”
相比较汗水的付出,潜水员情感上的付出更多。年近30岁的管猛和董猛都是单身,谈及原因,“也交往过几个女孩,但是我们一出海半个月、一个月,嫌我们没有存在感。别说谈女朋友了,连同学的婚礼一次也没参加过,每次都是托人随份子。”
团队的合力 下潜的动力
“300米作业史无前例,一旦下去可以说生死未卜,你们为什么还要参加这次作业?”记者问道。
董猛的理由是,“我听先来的兄弟们说过,2006年开展100米作业时,大家心里都很紧张,毕竟那是第一次饱和潜水啊,之前都是最深60米的常规潜水。谁知道下水100多米是什么样的啊,大家都害怕成为小白鼠。这时候,队长金锋说了一句让大家都感动的话,他说‘我是党员,我是队长,我先下。’他的勇气和牺牲精神鼓舞了我们这些后来人,队长都不怕,我有什么好怕的呢。”
管猛则表示是出于对“深潜号”和团队的信任,“我们的技术设备那么好,不会有问题。即使我在下面出了问题,我相信上面的兄弟一定会救我。我们救捞精神是‘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不管是队友还是渔民遇到危险,我们团队都会奋力救援,我下潜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虽然积极报名,但他们都没有告诉家人自己将参加一项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作业,只是像平常一样打电话告诉家里,“有任务要出海了,大概半个月就回来。”以至于当央视直播下潜,他们的家人才知道这一切,每一家人都揪着心,守候在电视机旁。
“整个饱和潜水团队的工作人员都恪守‘每次饱和潜水作业都当成第一次来做’的操作口号,默默无闻地在生命极限挑战中确保潜水员的安全。所以,管猛才会说出信任团队的话,也正是有了团队的合力,才使得这次300米饱和潜水任务圆满完成。”金锋说。
郭杰很自豪地说:“我们这个团队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每个人都树立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的意识,所以整个团队拧成一股劲,既可以集中力量往前冲,又可以保证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人。”
新的挑战 新的期待
在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党委书记郑东兵看来,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取得成功,掌握了300米饱和潜水技术,意味着我国的饱和潜水能力已经覆盖渤海、黄海、东海的所有经济海域以及南海部分经济海域,完全可以凭借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应对海底应急突发事件、海洋工程,完成水下300米深度各种复杂的水下安装、抽油、抢险打捞等任务。这有利于提升我国在海洋活动、海洋经济中的话语权,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上海打捞局原局长沈灏认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饱和潜水技术是人类向海洋空间挑战、向生命极限挑战的前沿技术。“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前面的路还很长。”他说。
“下一步,我们将进军500米的深度。”上海打捞局局长洪冲说。他认为,我国要真正做到国际领先,就要开发和掌握500米饱和潜水技术,为保障海上安全和建设海洋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按照交通运输部规划,500米饱和潜水作业技术现已被列入计划。
管猛和董猛不约而同地说:“只要有机会,500米我们还会继续下,这是每一个潜水员的梦想。”
人们期待着新纪录的诞生。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