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海洋日 > 201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 海洋人物

张建松:女记者的海洋梦

2015-06-01      来源:中国海洋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在互联网上检索“记者张建松”几个字,你会发现,她采写的新闻大都和海洋有关,其中有关南北极的报道又占了大部分。名字充满了阳刚之气的张建松,其实是一位温婉的新华社女记者。参加新闻工作18年来,她至少有十分之一的时间在海上度过,从南极到北极,从东海到南海,诸多海洋报道在她的笔下一一呈现。不少同行说,张建松对海洋的热爱程度和对新闻工作的敬业程度令男记者都自愧不如。

 

■ 中国海洋报记者  赵 宁

 

 

“走南闯北”的巾帼英雄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岳西县,那里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从小,我能看到最远的地方就是层峦叠嶂的大别山。山外是怎样的一番世界?让我充满了好奇。”张建松说。

 

    1997年,张建松入职新华社,第一次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采访,神秘、绝美、纯洁的南极令她心生向往。到南极去采访成为她的一个梦。为了实现梦想,她准备了整整10年。其间,她翻阅大量极地与海洋的资料,不断跟踪报道我国极地事业发展的脚步。

 

    2007年,张建松获准参加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成为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赴南极采访的女记者。2010年,意犹未尽的她又申请参加了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也是新华社历史上首次抵达北极点进行新闻报道的女记者。

 

    每次考察,张建松克服晕船、感冒、通讯不便、体力不支等种种困难,身兼数职,一人承担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视频记者三重职责,播发大量全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2012年,张建松出版了《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238天的南极北极之旅》一书。她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美丽的南极,其中还包含了从事极地科学报道十多年的她对于极地资源、各国考察站、海冰融化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思考。

 

    “这是一段充满激情的人生,是我十多年记者生涯中最快乐、最单纯、最过瘾的时光。”张建松在书的开篇写道。她将极地科考报道看成了自己的事业。2013年,张建松再次主动申请参加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

 

    中国30次南极科考是我国进行首次环南极航行的一次尝试,在160天里,“雪龙”船一路航经24个时区,时差混乱,让人“黑白颠倒”,频繁遭遇气旋,人的五脏六腑都被颠簸得“摩擦生电”,在异常艰苦的工作状况下,张建松以平均每天一篇的频率发表了大量稿件和图片。

 

    “在最忙碌紧张的时期,每天都是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坚持工作。”张建松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2014年,国家海洋局主编出版了《冰海荣光》一书,书中称赞张建松是一位两次登南极、一次赴北极,“走南闯北”的巾帼英雄。

 

    “极地事业关系到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长远利益,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在我的新闻记者生涯中,能为这项事业宣传报道、呼吁呐喊,是我人生中深感荣耀的一件事。”张建松说。

 

中国东海维权的“见证者”

 

    作为一名从事海洋报道的女记者,张建松的足迹几乎踏遍东海。她曾经登上中国海监固定翼飞机亲历空中巡航,曾经乘坐直升机抵达中韩有争议的苏岩礁、日向礁上空,曾经到东海油气田钻井平台上采访一线工人,曾经到上海的领海基点佘山岛采访坚守的海洋观测员……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悍然宣布“购买”我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施所谓的“国有化”。为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中国海监船两个编队起程奔赴钓鱼岛海域进行维权巡航,张建松经过努力争取,登上了“中国海监50”船。

 

    那次巡航是日本宣布将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我国政府发表钓鱼岛领海基点基线的声明以后,中日两国公务船在钓鱼岛海域第一次正面交锋。当时的气氛剑拔弩张,会不会在海上擦枪走火,谁也没有把握。张建松和全体海监队员一样,像战士奔赴前线,勇敢地奔赴钓鱼岛海域,宣示我国的主权。

 

    “在第一时间发出新华社快讯后,我就赶紧拿起相机确保在第一时间拍摄到新闻照片,同时肩上还挎着一个摄像机,拍完照片后,赶紧拍摄视频,把所有精彩的画面抢到以后,最后再写文字稿。” 张建松说,进入钓鱼岛海域后,中日船只紧张对峙的时刻,也是她工作最忙的时刻。

 

    在紧张的钓鱼岛巡航中,张建松充分体现出了一位优秀新闻记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人胆识。她说:“进入钓鱼岛领海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日本海保厅的船阻挠叫嚣,也不是日本飞机在头顶的盘旋呼啸,而是钓鱼岛的美!作为一名记者,我一定要把钓鱼岛的美拍出来,让全国人民欣赏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张建松拿着相机走下舷梯来到底层甲板,选择角度,屏气凝神,非常镇定地等待海鸟飞过镜头,按下快门。她精心拍摄的这张美丽的钓鱼岛照片,后来成为我国出版的钓鱼岛地图的封面。

 

    张建松拍摄的另一张经典照片是“中国海监15船”在钓鱼岛最高峰——高华峰的近岸巡航,当时距离钓鱼岛1.55海里。这张照片新华社播发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大幅刊登。这是我国媒体首次公开发表的中国公务船在钓鱼岛巡航、距离钓鱼岛最近的一张照片,后来入选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并成为新版记者证的防伪照片之一。

 

    中国海监“9·14”钓鱼岛巡航是我国在钓鱼岛斗争关键时刻一次精彩的“亮剑”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彰显了中国人民捍卫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定决心和意志。那次巡航具有宣示主权的里程碑意义,张建松拍摄的很多精彩照片成为历史的见证。

 

    2013年5月,张建松拍摄的照片和她的记者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作为记者能够在国家重大决策的历史瞬间留下一个小小的烙印,这是一辈子的骄傲。”张建松说。

 

海洋与公众的“红娘”

 

    “极地考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每一次科考都是向公众进行科普的最佳时期。”张建松认为,“随着我国极地科考成为每年常规性活动,单一的极地新闻越来越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作为一位长期报道极地新闻的记者,张建松积极探索极地科考报道的新模式。在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中,她与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网紧密配合,积极探索策划“以活动促报道,以报道聚合力”的新模式。通过各种活动,将考察现场与后方科普活动结合起来,将一线考察成果与后方展览实时结合起来,将新闻报道与极地赞助活动良性结合起来,起到了多家共赢的良好社会效果。

 

    在“雪龙”船救援与被困事件中,张建松与新华网合作推出微话题“网友祝福雪龙号早日脱困”,制作了数据新闻“图热NOW:热心雪龙南极历险记”,连线进行了微访谈“张建松聊‘雪龙’号南极历险背后的故事”等,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马年春节期间,她和有关方面策划了“发自南极的祝福”“雪龙号上征集春联”和“科考队员向家乡人民拜年”互动活动,得到热烈反响,读者发来祝福数万条,应征春联上百条,科考队员对家乡的祝福在国内很多微信、微博“老乡圈”里转发率很高。既展现了考察队员的风采风貌,又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的浓浓亲情。

 

    张建松还充分发挥记者联系面广的优势,乐做“学术红娘”。在她的牵线搭桥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了极地研究发展;在东海维权关键时刻,她密切联系上海的海洋专家,在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多次组织召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海洋问题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的众多专家,召开海洋问题沙龙,围绕热点问题展开研讨,积极为决策部门建言献策。

 

    以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报道为契机,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上海科技馆联合主办了“雪龙”南极行——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展览,并组织了多项活动,其中包括设置新媒体科普互动屏,实时展示南极的报道,使新闻与展览有机结合起来,共接待观众近19万人次。在马年春节期间,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举行了张建松的南极图片展,以宣传“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理念,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均予以报道,增加了新闻的叠加效应。

 

    近年来,张建松除了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宣传我国海洋极地事业,还走上讲台和各类媒体,与读者面对面话海洋。2014年4月,张建松应邀到“上海科普大讲坛”作“行走极地,科考未来”的演讲。2014年5月,在“绿色悦读·书香伴我成长”——201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给上海市中小学生们作读书辅导报告。2015年4月,在“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期间,张建松登上“名人讲坛”,呼吁公众“探索极地奥秘 关注人类未来”。同时,张建松还应邀到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上海市科协、上海闵行区政协、上海大团中学、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等单位作报告,从不同角度宣传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为提升海洋的公众影响力,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做出了自己的奉献。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