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报 安海燕
大学期间参加社团,是很多人都有的经历。然而一群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迷上“拣垃圾”,还是令人颇感意外。
三亚学院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的落笔峰下,学院有105个社团,规模最大的,是“蓝丝带三亚学院志愿者服务社”。这个在校生2万人的校园里,每年都保持着8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6年来,共有5345名志愿者组织开展了413次海洋保护活动,服务时长56787.5小时。
当环保随着“雾霾”触动人心之时,环保公益行动愈来愈成为一种时尚。蓝丝带三亚学院志愿者服务社的学子们,正是在最美的年华,做着这样一件美好的事。
沙滩,海洋,尽舞蓝丝带
4月1日是周三,这天下午,蓝丝带三亚学院志愿者服务社的4名志愿者又一次来到三亚籘海小学和后海小学,给同学们讲述“红树林里的小动物”。
海陆蛙、弹涂鱼、鲎……这些丛林小动物,让小同学们欢欣雀跃,一个个显出好奇宝宝的本性:指着“鲎”字问“这是什么东东啊?”“弹涂鱼为什么叫跳跳鱼呢?”
“弹涂鱼是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是鱼类中的天才,很多时候它们不在水里,就是在水里,也只生活在有红树林的水域,一旦涨潮,它们就迅速爬到树上……”志愿者明梦莹是三亚学院大二的学生,这是她第5次参加保护红树林宣讲。
“红树林是海洋的卫士,我们志愿者当然要做红树林的卫士。”除了宣讲,他们也参与实地调研。
红榄李,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属濒危红树植物,全国范围内仅存14棵,其中有8棵在三亚。这8棵正是志愿者们通过一次次活动,一棵一棵找出来的。3月30日,他们告诉记者,他们又发现了三亚第9棵红榄李。
从2009年成立以来,志愿者服务社的活动涵盖了海洋垃圾清洁、海洋数据调查、海洋保护宣传、海洋知识科普、海洋生物保护等内容。仅海洋垃圾,今年以来就已经清理了约2吨,烟头每次平均3500个,仅2014年就有90000多个,足足有36公斤。
在三亚学院内,蓝丝带是荣誉的象征,只有优秀的志愿者,才能得到。在校内,志愿者服务社每年的招新活动,成为三亚学院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每次都有1000余人报名,优中择优后有三四百人成为新志愿者。在校外,蓝丝带不仅让人心生敬意,也成为带动三亚人和游客爱护海洋的符号。
最美的年华,做美好的事
日常,志愿者们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净滩”——到沙滩上拣垃圾。现任志愿者服务社社长朱俊皓说:“这是我们最常态的活动,也是最枯燥、最考验志愿者的活动。”
志愿者的心态一般会经历3个阶段。前任社长张菁华总结:“空前热情——困惑于我为什么要做这个——观望、放弃或继续坚持。”
“困惑的原因,基本来自于净滩的‘摧残’。”朱俊皓讲了一件小事儿,在一次净滩活动中,一位在沙滩休息的游客随手将垃圾丢弃,志愿者拣拾后,这位游客又开始吃瓜子。同学的拗劲也上来了,游客扔一颗瓜子皮,他就拣一颗……直到周围的游客看不下去,劝说那位游客才作罢。
还有来自游客异样的眼光,以及舍友的不理解,等等。然而最终,还是有绝大多数的同学留了下来。朱俊皓说,现在的志愿者有800余名,无论何时组织活动,除了上课的同学不能来,基本能够保证300名左右的同学参加活动。”
“在女同学中流行一句话:净滩一次,十张面膜也白不回来。”即便如此,下一次的活动通知发出后,同学们又来了。
年轻人追逐时尚与美是天性,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在家被父母呵护的孩子能够坚持做这样一件脏、累、枯燥的事儿呢?记者得到了很多回答:
——生活在三亚,以三亚为荣,希望她美丽下去。
——通过自己小小的坚持和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一点儿,非常有成就感。
——曾经很内向,向往与人顺畅交流,志愿者服务社给了我一个平台。
——之所以坚持做志愿者,可能是因为一位香港老爷爷说,他上世纪90年代来三亚的时候,晨跑几公里,一个烟头都没有,而现在……我听了好心痛!
这些朴素而真诚的答案足以感动听者。在最美的年华,做着最美丽事,他们赢得了社会的认可。2013年,蓝丝带三亚学院志愿者服务社荣获全国高校十佳品牌社团的荣誉。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三亚是知名的滨海旅游城市,风景如画。随着旅游业迅猛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靠海吃海”的三亚人日益感觉到环境的压力。据市旅游信息中心数据统计显示,户籍人口不足70万的三亚,2014年全市累计接待过夜游客1352.76万人次,而这一数字在2007年仅540万。
那一年,三亚学院的同学第一次参加“三亚海岸线环保地图”调研。这也是学院加入蓝丝带海洋环境的开始。
说起志愿者团队,不得不说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协会发起人孙冬告诉记者,从最初只有企业界人士的参与,到协会壮大,高校志愿者的加入功不可没。三亚学院就是第一家加入的高校。
除了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他们还与21所蓝丝带海洋保护高校志愿者团队联动,打造全国高校大学生人人志愿、人人环保的浓厚环保氛围。
前面提到的红树林保护行动,也是他们与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取得联系,加入了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毕业的志愿者,无论走向全国各地还是海外,蓝丝带精神都一直在他们身上传扬。
“有一次我们在武汉开展签名护鲨活动,苦于联络不上当地的组织者,恰在武汉工作的学姐仍把自己当做志愿者,全力以赴帮助协调。毕业的志愿者无论到哪里都会记得这条蓝丝带。”
张菁华如今是大四学生,实习时,她毅然选择了“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如果协会需要,毕业后我也会选择留下。我想我会用毕生之力做海洋环保。”
“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三亚学院的团委书记赵晓乐用这句话鼓励着学子们。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