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地球日 > 第47个“世界地球日” > 优秀科普图书

生活与地质

2016-04-21      来源: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作者简介

  王润福,男,1963年生,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二级教授。时任山西地质博物馆馆长。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工环地质及矿山生态环境技术及技术管理工作。曾获原地矿部勘查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找矿二、三等奖七项,勘查及科研三等奖四项;国土资源部优秀成果二等奖二项。发表论文三十多篇,专著六部。并几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在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矿山生态环境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内容简介

  本书分五篇从食、住、行、衣、用五个角度,用简约生动的语言讲述生活与地质息息相关。民以食为天,从地球化学角度分析阐释了生活中的饮食及医药如何取之于地球岩层,并用之于民;安得广厦千万间,从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等角度分别解读了生活中的楼宇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性,以及关系民生的地质灾害产生及防治地质知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主要体现了我们生活交通是如何通过工程地质实现并随其发展而进步的;人靠衣装马靠岸,从地质矿产的产品这一角度体现出衣装与地质的紧密联系;珠光宝气玉满堂,从岩石矿物学的角度阐释了我国的玉文化和山西的观赏石文化。  

  创新点

  该书作为科普作品,通过其独特的知识点和趣味点取得一定的创新效果。首先,地质学,对大部分人而言,是一门较生疏的学科。我们约略的知道,地质学就是找矿、找水、开发地下资源,与人们日常生活似乎关系不大。但本书作者,另辟蹊径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用.行.用地质学的知识进行解读,既将生活之事给以科学的解释,又将地质学进行科普传播。本书贴近人们的生活,顾及读者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此外,该书生动有趣。例如,风水与环境地质学部分,将我们认为是迷信的风水通过缜密的环境地质学知识解释,认清了其扑朔迷离的真面目。珠光宝气玉满堂一篇,更是将我们常见的宝玉石以及奇石文化,通过岩石矿物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成因解读,吸引普通大众去阅读,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引发起对科普的兴趣。最后,该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仅拿第五篇而言,其通俗易懂的地质学解释,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宝玉石选购以及观赏石的把玩知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图书序言

  人类与动物相比到底有多聪明,恐怕很难讲。比方说造房子,人类在坚实的基础上盖起几百米高的摩天大厦,却不能于纤细的树枝上摆稳一砖一瓦;一场暴雨,或许让人类死伤无数,河狸的家园却能安然无恙。如果非以伟大不能标示人类给这个星球带来的变化,大概是因为我们具备一颗与众不同复杂精密的大脑。神奇的文字是人类的独创,它的流行,使我们的记忆能够代代传承。而比人类记忆更为长久、更稳定的,是我们脚下的地球所蕴藏的人类已知和未知的一切真实。

  翻开百科全书就会发现,人类社会以往发生的大事小情,无一不在地球上留下痕迹。而那些只有文字记载的故事,因为得不到地球记忆的佐证,尽管异彩纷呈,却始终不能叫人信服。还是说造房子。据说我们的祖先筑巢而居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期间,可以想象,他们“房子”的所在,应该是那些相对高大结实,而且避风的大树。后来,他们跳到地上,为避免雨水的侵害,选择地势较高的岩穴居住,开始了新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巢居者察风,穴处者知雨。”再后来,随着经验的积累,他们学会了建造真正意义上的房子,懂得了“沙地造房,终无所成。”的道理,并总结出包括地势、地基、朝向、风水、材料等等在内的一系列造房理论。这些理论,有的甚至直接成就了以后的地质学。在这里,我的意思并不是说造房子造出了地质学,而是说地质学理论对造房子能够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止如此,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多或少都与地质学有所关联。比如地质学所研究的各类岩石,综合地讲,除了构成生命主体的碳氢氧氮之外,其各元素的组成与人体的元素组成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也可以反过来说,人体的元素构成,与地壳的克拉克值——各元素的比值十分相似。这是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一旦破坏,人体就会出现病状。这样,传统中医将41种矿物,甚至剧毒的铅、水银、雄黄、丹砂等汞、砷类矿物也列入药物名录,就不难理解了。穿着方面,例如各种合成纤维,棉纶、涤纶、氯纶,其主要原料是石灰岩和焦炭,生产腈纶的原料则是从石油裂解而来。爱美的女士男士们所钟爱的各类珠宝美玉,说白了就是石头,用专业点的词汇,叫做岩石。吃就更不必说了,严格地讲,我们吃的不是食物,而是矿物质,而是元素。出行,尤其是现代交通设施,公路、铁路、桥梁等等的建设,施工之前的地质调查已是必须,施工中遇到的难题,有许多也必须运用地质学理论才能合理解决。

  人类的高明之处,我想应该是善于学习、分析和总结吧。《生活与地质》是一本介绍地质与人类的小册子,相信读完之后,能让我们在追求更为科学的生活过程中有的放矢,起码在思想上能够为我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