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海平面监测预测、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及评价业务化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了《2012年中国海平面公报》,现予以发布。期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及影响状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海洋局局长:
2013年2月 北京
1 概述
海平面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年至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为1980年以来最高值,较常年高122毫米,较2011年高53毫米。2012年,中国沿海气温和海温分别较常年高0.4℃和0.3℃,气压较常年低1.2百帕。
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和时间特征明显。与常年相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平面上升幅度均超过100毫米;与2011年相比,东海海平面上升最为明显,为66毫米,渤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小,为31毫米。2012年5月、6月、8月和10月中国沿海海平面均为1980年以来同期最高值。
2012年,受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累积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辽宁、山东和江苏等省的部分沿海地区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等灾害较为严重,2012年的高海平面加剧了江苏、浙江和广东等沿海地区风暴潮的影响,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 本公报将1975~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定为常年平均海平面(简称常年);该期间的月平均海平面定为常年月均海平面(简称常年同期)。
2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
2.1 全海域沿海海平面变化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年至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2012年海平面为1980年以来最高位(图1和图2)。
图1 1980~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
图2 1980~2012年中国沿海主要监测站海平面变化示意图
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122毫米,较2011年高53毫米。
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明显。与常年相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平面分别高110毫米、108毫米、122毫米和136毫米;与2011年相比,东海海平面上升最为明显,为66毫米,南海次之,为56毫米,黄海和渤海海平面分别上升43毫米和31毫米(图3)。
图3 2012年中国各海区沿海海平面变化
2012年,除4月外,中国沿海其它各月海平面均较常年同期高100毫米以上,其中5月、6月、8月和10月中国沿海海平面达1980年以来同期最高值,分别较常年同期高136毫米、154毫米、159毫米和131毫米(图4)。
图4 中国沿海5月、6月、8月和10月海平面变化
2.2 各海区沿海海平面变化
l 渤海沿海
2012年,渤海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110毫米,比2011年高31毫米。预计未来30年,渤海沿海海平面将上升65~135毫米。
2012年,渤海沿海各月海平面均高于常年同期,6月、10月和11月海平面分别较常年同期高135毫米、163毫米和153毫米,其中6月和10月海平面达1980年以来同期最高值;与2011年同期相比,1月和3月海平面分别高137毫米和90毫米,2月海平面低46毫米(图5)。
图5 2012年渤海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l 黄海沿海
2012年,黄海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108毫米,比2011年高43毫米。预计未来30年,黄海沿海海平面将上升65~135毫米。
2012年,黄海沿海各月海平面均高于常年同期,其中,1月和8月海平面分别高138毫米和156毫米,8月海平面达1980年以来同期最高值;与2011年同期相比,1月和3月海平面分别高147毫米和152毫米,11月海平面低46毫米(图6)。
图6 2012年黄海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l 东海沿海
2012年,东海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122毫米,比2011年高66毫米。预计未来30年,东海海平面将上升75~145毫米。
2012年,东海沿海各月海平面均高于常年同期,6月和8月海平面分别比常年同期高171毫米和191毫米,均达1980年以来同期最高值;与2011年同期相比,3月和8月海平面分别高142毫米和149毫米(图7)。
图7 2012年东海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l 南海沿海
2012年,南海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136毫米,比2011年高56毫米。预计未来30年,南海海平面将上升60~130毫米。
2012年,南海沿海各月海平面均高于常年同期,3月和12月海平面分别较常年同期高183毫米和172毫米,均达1980年以来同期最高值;与2011年同期相比,5月和6月海平面分别高110毫米和116毫米(图8)。
图8 2012年南海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2.3 海平面变化影响及评估
海平面上升是一种缓发性灾害,其长期的累积效应会淹没滨海低地、破坏生态环境,给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海平面上升使风暴潮灾害加剧,海岸受到侵蚀,岸线变迁,沿海地区的咸潮、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l 风暴潮
高海平面抬升了风暴增水的基础水位,高潮位相应提高,风暴潮致灾程度加大。
2012年8月,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同期高159毫米,为1980年以来同期最高值。在此期间,先后有双台风“苏拉”和“达维”、强台风“海葵”、台风“启德”、双台风“天秤”和“布拉万”六个热带气旋影响中国沿海(表1)。台风“苏拉”、“达维”和“启德”登陆期间又恰逢天文大潮,给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损失。
表1 2012年8月热带气旋影响期间海平面*及影响状况
2012年8月,中国沿海六个热带气旋带来的长时间增减水对当月海平面上升有一定贡献,全月增减水对当月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率约为14%。分析结果表明,各站增减水对各站当月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差异较大,其中贡献率最大的厦门站为65%;连云港贡献率次之,为48%;闸坡和海口贡献率较小,约为5%;秦皇岛和北海贡献率为负(图9)。
图9 2012年8月中国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和平均增减水
l 海岸侵蚀
人类活动、风暴潮、大浪和海平面上升等是引起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其中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洋动力作用增强和低滩淹没使海岸持续受到侵蚀。2012年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结果表明,辽宁主要侵蚀岸段的平均侵蚀速率为2.5~5米/年,其中辽宁绥中团山角岸段自2000年以来后退约60米,被迫后退重建的近岸房屋再次面临搬迁;辽宁营口白沙湾岸段新修建的堤防,堤外岸滩最大下蚀高度近30厘米,坝基损毁严重。1980~2008年期间,河北秦皇岛砂质海岸严重侵蚀岸段长度近97千米,约为整个岸段的60%,海岸侵蚀导致旅游沙滩面积减少。江苏盐城灌河口至射阳河口岸段为粉砂淤泥质海岸,建堤前海岸侵蚀平均速率为7~15米/年,建堤后转为岸滩下蚀。海南海口南渡江入海口以东岸线侵蚀严重,2008~2012年累计最大后退距离超过40米,沿岸防风林受损。
l 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
2012年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结果表明,海平面上升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海水与地下淡水的压力差加大,加重了河北、山东和江苏等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程度。2008~2012年,河北抚宁的海水入侵距离由12.56千米增加到14.30千米,江苏大丰的入侵距离由6.76千米增加到12.67千米。中国沿海监测到的最大海水入侵距离和最大重度入侵距离均为32.10千米,出现在山东寿光。
l 咸潮
咸潮入侵程度主要取决于潮汐运动、海平面变化和河口径流。2012年1~3月,广东沿海海平面较常年同期高162毫米,上游来水偏少,广东中山连续受到咸潮影响,天文大潮前后的含氯度异常偏高。其中,南镇水厂和全禄水厂附近的最大含氯度分别为9960毫克/升和6929毫克/升。
2012年1月和11月,长江口分别受到2次和1次咸潮入侵影响,尽管同期海平面相对较高,但长江上游来水相对较多,未影响城市供水。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