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地球日 > 第44个“世界地球日” > 绿色科技

上天 入地 下海——国土资源工作最新科技力量一览

2012-04-20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资源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愈来愈依靠科学技术的强有力支撑。2011年度,我国在海陆空全方位获得重大科技突破,为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地质找矿、防灾减灾、生态环境、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为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上天:“资源一号”02C卫星升空

  2011年12月22日,国土资源部的第一颗业务卫星——“资源一号”02C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资源一号”02C卫星是一颗填补中国国内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空白的卫星。卫星设计寿命3年,装有全色多光谱相机和全色高分辨率相机,主要任务是获取全色和多光谱图像数据,可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防灾减灾、农林水利、生态环境、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

  卫星遥感具有快速、宏观、客观的对地观测能力,已经成为国土资源规划、决策与管理的重要支撑性技术之一。随着国土资源业务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国土资源领域对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数量、质量和持续性保障能力的需求日益迫切,急需建立支撑国土资源常态化、制度化调查和动态监管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卫星遥感业务化应用体系,构建基本满足国土资源主体业务发展的卫星数据保障体系。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资源一号”02C卫星,正是根据国土资源主体业务需求定制的第一颗国产高分辨率业务卫星。卫星以服务于资源调查监测强大应用需求、形成应用专题产品业务化生产能力为目标,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宽覆盖、快重访等特点,它搭载了两台2.36米高分辨率相机和1台5米/10米全色多光谱相机,具有54公里幅宽,能在3~5天内对全球任一地点重复观测,获取的数据能满足1∶2.5万~1∶10万国土资源调查监测要求。 

  国土资源部对02C卫星工程负总责,并承担应用系统建设,保证02C星数据直接进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矿产资源开发调查和监测、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监测、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以及境外矿产资源调查等主体业务,同时服务于农、林、水、环境、减灾及城市建设等行业。

  据介绍,“资源一号”02C卫星的发射运行,将提升我国重大工程卫星遥感数据的自给率,缓解日常业务所需遥感数据严重不足的压力,保障国家重大任务的实施;同时也可有效引导同类数据新的价格机制形成,建立新的数据市场,使之合理回归,使广大国内用户受益。

  对于一直梦想拥有国产资源卫星体系的国土资源人,这一刻,是最激动人心的——“资源一号”02C卫星成功飞向蓝天,承载了中国资源卫星的发展之梦。

  入地:我国首台万米钻机问世

  2011年12月20日,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和生产的1万米超深科学钻探装备在成都下线出厂,标志着我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为我国“入地”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科学钻探是获取地球深部物质和了解地球内部信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法,是地球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也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被誉为人类的“入地望远镜”和地球内部物质的“采样器”。此前中国的科学钻探纪录是5158米,世界上超过8000米的超深孔科学钻探只有前苏联的12000米科拉超深孔和德国的大陆深钻计划12000米超深孔。

  实施深部大陆科学钻探对钻机装备的要求更高。目前,国内深部石油钻机由于其转速低、钻进工艺简单、取心效率低、钻探成本高,不适合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连续取心钻进施工的要求。我国首台万米钻机由于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加工工艺,具有运行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抗高温的特点,在深部钻探全液压钻机整机设计理论、装备制造及配套钻具研制、数字化设计、智能化与自动化钻进装备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抢占了国际钻探装备的制高点,成为深部探测和大陆科学钻探的“利器”。

  据悉,万米超深钻整套钻机高60米,重1000吨,占地约1万平方米,2012年初运抵大庆,中国科学家将联合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在此实施松辽盆地科学钻探2井(松科2井)工程,计划钻进6600米,与已经完成的“松科1井”一起,构成全球首个近乎完整的白垩系陆相沉积记录,以期获得白垩纪时期亚洲东部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记录,进而为预测未来全球时间尺度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董树文表示,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装备研制成功,实现了全套设备的国产化,是我国深部探测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为后续国家地壳探测工程的全面实施、探求地球深部奥秘提供了高技术手段。 

  下海: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突破5000米

  2011年7月26日,“蛟龙”号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

  “蛟龙”号的使命包括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有效执行各种海洋科学考察任务,开展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和捕获等工作,并可以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以及其他深海探测和打捞等复杂作业。

  科技部于2002年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并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和试验母船改造完成后,从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了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

  本次5000米级深度海试期间,共完成5次下潜作业,共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4027米、5057米、5188米、5184米和5180米。潜水器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试验,并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

  这次海试成功,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