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矿石类型
已知矿石类型有以下5种。
①磷块岩型的镍、钼贫矿石:浅灰—黝黑色,呈薄板状、致密块状,间夹结核状、脉状隐晶质结构,由胶磷矿(60%~65%),氟磷灰石和炭磷灰石等(5%~10%),石英、方解石等(30%士)组成。此矿石含Ni0.017%~1.812%,平均0.17%,含Mo0.01%~1.396%,平均0.147%,含8.57%~39.54%,平均24.51%。
②褐铁矿:土状疏松,多孔状构造,泥状—胶状结构,主要由褐铁矿,次为赤铁矿、水磷铝石及镍华、钼华等组成,矿物成分变化较大,呈囊状或鸡窝状不连续分布于氧化带中,属次生淋滤矿石。矿石全铁含量28.83%左右,含Ni0.1%以下,含Mo0.1%~0.73%。
③富含镍、钼的金属硫化物矿石:呈铅灰色、灰黄色,条带状或薄板状、透镜状,断续分布于磷块岩与鳞片状黑色页岩之间,金属矿物多呈胶状颗粒彼此嵌布,由硫化镍矿物(5%~15%)钼集合体(15%一25%)、胶状黄铁矿(35%~40%)及磷质—硅泥质结核(40%士)组成,此种矿石分布不稳定,变化很大,但含Ni、Mo均达1%以上,最高者含Ni 4.38%、Mo9.30%,是矿段内唯一富矿石。(注:硫化镍矿物系几种镍矿物的总称,易于风化流失。)
④鳞片状镍钼矿石:黑色、鳞片状或页片状构造,泥质结构,含硅质、磷质等结核和粉砂质透镜体,矿石由2%~3%硫化镍矿物、2%~5%钼集合体矿物、8%~10%黄铁矿、80%~85%炭泥质加石英组成。Ni、Mo含量一般都在0.1%以上,矿石变化较其他矿石类型相对稳定,是矿段的主要矿石。
⑤板状含镍铝矿石:黑色、板状构造,泥质结构,由85%~90%的炭泥质、小于1%硫化镍矿物、1%左右钥集合体和7%~10%黄铁矿组成。镍钼含量变化大,部分镍铂含量可达工业要求,为矿段内次要矿石。
3.矿物成分
①镍矿物:主要镍硫物有二硫镍矿、硫铁镍矿、紫硫镍铁矿、辉砷镍矿,多呈粒状、不规则粒状、短脉状,与胶状黄铁矿一道形成“镍集合体”,其主要是高度富集成层状或微薄的夹研(即金属硫化物层),次为成环带状围绕磷片一硅泥质结构,以皮壳状构成结核的外壳。
此外,尚见有镍钒和碧钒两种表生矿物,呈浅蓝绿色,常成针状、粒状,易溶于水。
②铝矿物:大部分为“钥集合体”,钼主要呈非晶质或隐晶质状态的二硫化钼存在。钼集合体在矿层中呈不规则块状、透镜状,少量脉状与胶状黄铁矿、镍矿物紧密共生,构成其他矿物的基底,一般粒度0.1~2.5毫米。
③黄铁矿:绝大部分形成粒状集合体或结核,一般粒度0.01~0.5毫米;胶状者与镍钥紧密共生,普遍含其他金属元素。其中含Ni 0.17%~1.02%,Mo0.5%~1.60%,V 0.01%。
另外,见有少量褐铁矿、赤铁矿、砷黝铜矿、黄铜矿、铜蓝、闪锌矿、辰砂、水磷铝石(含铀)。
4.伴生有益组分
该矿床除主元素钼及镍外,还含有铂、把、饿、斓、钵、忆、银、硒、钒等可供综合回收利用。
四、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1.矿床成因
大浒矿区镍钼矿床,主要产于寒武系牛蹄塘组黑色粘土岩相的底部,从古地理环境分析,可以说明当时该地区位于浅海陆棚的边缘地带。在黑色粘土岩相中,经常可以观察到有大量的胶状黄铁矿和磷质结核,以及各种有机物质,同时经光谱和化学分析发现有丰富的金属元素Ni、Mo、V、P、U、Cu、Pb、Zn、As、Sb、Ti、Zr、Se稀土和铂族元素。据目前湘西北地区工作的资料,多数地段所含元素含量有些差异,大浒矿区镍钥矿床中除含Ni、Mo、V、P、U等主要元素外,稀土元素中的La、Ce、Y,铂族元素中的Pt、Pd、Os和稀散元素中的Se及贵重金属Ag等有一定含量。
在岩矿石鉴定中发现Ni通常以(占镍总量的60%~70%)呈胶状或不规则的粒状与胶状黄铁矿紧密共生。Mo大致呈MoS状态与炭质和粘土类型物质等均匀混合成“钼集合体”。在矿层中常常可见到钼集合体与胶状结构的 、FeS的混合物出现。有时围绕于磷质一硅泥质结核的边缘分布,构成结核的外壳。根据Ni、Mo元素主要以胶粒状富集于粘土岩相中,且层位稳定、呈层状分布的特点,说明它们的迁移和赋存状态都是作为胶粒吸附于粘土物质内进行的。当这些元素在迁移的过程中,遇到合适的化学环境时,便与粘土物质一起沉积于黑色页岩相中,富集形成具有一定工业价值沉积矿床。
2.找矿标志
①湘西北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下部的钼矿体,具有一定成矿时期和稳定的、区域性的成矿层位和对应的成矿部位,牛蹄塘组地层是钼矿找矿的地质前提。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地质矿产局403队.慈利县黄家棚矿区钼矿普查报告[R].2009
[2]湖南省地质矿产局403队.张家界石镍钼钒矿矿产资源勘查规划[R].2005
[3]湖南省地质矿产局403队.慈利县大浒镍钼矿区白竹峪矿段详查报告[R].1972
[4]付治国,吕伟庆,田修启等.东沟钼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因素研究[J].中国钼业,2005,(5).
[5]徐兆文,陆现彩,杨荣勇等.河南省栗川县上房斑岩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地质与勘探,2000,(01)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