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地球日 > 第42个“世界地球日” > 认识地球 > 地学百科

岩溶及岩溶地貌的形成

2011-04-06      来源: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岩溶又名喀斯特(karst),它来源于欧洲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尔斯高原。喀尔斯高原是一个石灰岩地区,岩石裸露,形态千奇百怪。十九世纪末,喀斯特的第一个理论概念是在这一地区建立的,从此这一也名变成了地学中的专用科学术语,并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在我国,岩溶等同于喀斯特。

  顾名思义,岩溶就是对岩石的溶解。凡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做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所产生的地上和地下的各种形态叫做岩溶地貌。

  岩溶景观有地表岩溶地貌与地下岩溶地貌两类:地表水溶蚀和侵蚀石灰岩,形成许多凹槽,其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在热带多雨的厚层纯石灰岩地区,石芽发育得特别高大,称为石林;

 

  云南石林

  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成的山峰结合体称为峰丛和峰林。

  地下的岩溶地貌是各种溶洞,地下水中含有的碳酸钙在过饱和条件下沉积而成各种化学堆积物:从洞顶往下悬挂的叫石钟乳;从洞底往上生长的叫石笋;石钟乳和石笋相接叫石柱;洞壁上的片状沉积叫石幕。

 

  北京房山石花洞景区典型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