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地球日 > 第40个“世界地球日” > 土地资源

土地调查,决战2009

2009-02-20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一)1996年,我国结束了历时10多年之久的第一次土地调查(详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摸清了覆盖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的土地家底。

日月荏苒,城乡巨变。十余年后,针对土地家底不清、数据不实、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要决定: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展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

2007年7月1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正式拉开帷幕。“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承载着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神圣使命的“二次调查”工程,从一开始就备受瞩目。

(二)按照统一部署,2009年年底,是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汇总上报国务院的最终期限。这一时刻正向我们一天天逼近,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

走过紧锣密鼓、时刻准备着的“预备之年”2007年,走过奋力攻坚、披荆斩棘的“关键之年”2008年,迈入志在必得、争取最后胜利的“决战之年”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工程攻坚克难,一路走来,向世人展示了总体进展顺利的喜人成果:调查底图生产任务基本完成,全国九成以上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外业调查,调查面积过半。400多个县完成了基本农田上图任务,1000多个县开展了数据库建设……

成绩激扬信心。没有人怀疑,第二次土地调查打的是一场艰巨的攻坚战,也没有人怀疑,第二次土地调查工程的建设,在时代发展形势的催迫下、在国家决策高层的重视下、在高新科技手段的支持下、在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扶持下,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此时此刻,更值得我们迫切关注的问题是:决战在即,我们应以何样的姿态投入最后的攻坚,我们如何应对土地调查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准备好最后的冲刺?

(三)在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发展与资源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摸清资源家底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

土地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到2020年,保住18亿亩耕地、近16亿亩基本农田,是维系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底线”。而现实中,不少地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准确数量、空间分布并不十分清楚,严重制约了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的科学制定和贯彻落实。

特殊的资源国情,特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当代中国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如果土地家底不清,土地利用现状不明,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的诸多政策和手段,就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根基。合理使用土地、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市场体系、理顺权属关系等诸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工作,也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资源环境消耗强度最大的时期。既要发展,又要保护,是当代中国国土人的大难题。破解这一世界性的难题,需要实事求是,立足客观实际科学决策。真实准确的土地资源数据,是实施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前提……

对社稷民生负责,对长远发展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第二次土地调查,绝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技术业务、管理任务或行政手段,它是一项必须由各级政府担当的政治任务,只容胜,不容败;只容赢,不容输。我们必须千方百计、不折不扣地圆满完成这项政治任务。

(四)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最难点在哪里?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分析今天工作中的得失成败,人们发现,最大的障碍,不是资金投入,不是技术手段,不是作业条件,是人们的思想认识。

有一种悲观的认识。中国的数字许多都是“游戏”,花多大成本,都不可能真正搞清楚。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劳民伤财”,劳而无功?

有一种消极的态度。我们这里发展落后,资源家底搞清楚了也没太大用处,等以后需求大了,再搞不迟。

有一种现实的担忧。真实的数字报给国家了,国家一旦掌握了底细,会不会耕保任务再加码、违法处理更紧箍……

还有一种敷衍的作派。有条件就搞好点,没有条件,我们也没有办法,一切听天由命吧。

……

在第二次土地调查轰轰烈烈展开的进程中,正是上述一些似是而非、含混不清、不负责任的认识,带来了种种问题,如各地进展不平衡、少数地区调查工作滞后、调查数据真实性面临严峻考验等等。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国土地资源是一家,任何地区都不可能跳出其外、自成体系。更何况,第二次土地调查,获取的不仅是简单的数据,而是一个图、数、实地相一致、全国联网且能及时更新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将成为未来全国土地管理最基础的平台。基础平台不牢实,地动山摇。基于这个认识,任何地区,不管遇到怎样的障碍,都不得推卸责任,拖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后腿。更没有理由囿于一己私利,对土地调查数据随意变化,亵渎国家土地调查制度的权威。

(五)数据的真实、准确,是土地调查的生命线。曾几何时,“数字游戏”扭曲了调查数据的真实客观,有些由地方层层上报国家的土地基础数据,承受了来自不同因素干预的“不可承受之重”,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第二次土地调查绝不能重蹈覆辙。

严格把关,确保调查成果质量,是二次调查工程树起的生命线。我们欣然看到,工程启动以来,在这面旗帜的鼓舞、感召下,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部门,大家勠力同心,共同捍卫着土地调查的生命线:

依法调查矢志不渝——地方政府对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严肃土地调查法纪,用法制之剑斩断非法干预、弄虚作假、篡改数据等恶劣行径;严格标准、规范一以贯之——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范、统一的作业程序推进工程,切实保证调查的数据、图件和实际状况三者一致;严格审核义不容情——由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的专业核查队伍,负责审核土地调查数据,对耕地、重点地区的调查数据,尤其重点核查,不留死角,一旦发现问题,坚决予以纠正……

让土地调查成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是第二次土地调查工程的庄严承诺。到了“决战年”的最后冲刺关头,支撑这一承诺的信念更应历久弥坚。为保证这承诺实现的种种努力,更应努力更应坚稳踏实。

(六)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需要我们全力以赴,排除万难,矢志不渝。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考验多多,困难多多,压力巨大。我们所应做的,只有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我们所摒弃的,是畏难抵触、敷衍塞责。

二次调查已经进入冲刺阶段。然而,目前仍有100多个县时间进度意识不够,没有开展外业调查。此时此刻,2009年土地调查的一切工作安排,都得进入倒计时;时间紧,任务重,面对客观现实,必须统筹协调,确保重点,尤其要保农村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城市各类专项用地面积统计等对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密切的基础数据;地方上报数据存在诸多顾虑,相应的政策措施必不可少。“增地不增任务,减地不减责任”的鼓励政策适时出台;成果的应用检验了调查的效力,也促进了调查的质量,“边调查、边应用”的机制赋予土地调查生机和活力,调动了全局对土地调查工作的空前重视;为保证调查工作的进度以及调查数据的真实准确,约谈制度、应急预案、法制监管等手段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第二次土地调查,决战2009。冲刺在即,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一项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奠基,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基础工程添彩,更是对以诚信、法制为标志的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综合检阅,是科学发展观在国土资源领域的重大实践,是一件影响深远、利在万代的大事情。

发展的中国在腾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业,应运而生,大有作为。决战2009年,我们一定要按时、保质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各项任务,向党、国家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们充满信心。(郭图平)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