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采用物探方法估算出辽宁、河北、四川、新疆、青海、安徽六省示范区还有相当可观的铁矿资源量。”这是3月7日~10日记者在厦门召开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典型示范中重、磁及遥感资料应用成果汇报及经验交流会”上获得的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据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 3月初,他们对辽宁鞍山—本溪鞍山式变质型铁矿、河北冀东沉积变质型铁矿、四川攀西地区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新疆东天山雅满苏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青海祁漫塔格肯德可克式矽卡岩型铁矿、湖南“宁乡式”海相沉积型铁矿、安徽庐枞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贵州务—正—道大竹园式沉积型铝土矿、广西平果式堆积型铝土矿等9项典型示范成果进行了初审,所取得的成果标志着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据介绍,这次铁矿和铝土矿典型示范工作于2008年初启动,参加示范的9个省级重、磁专题组物探科技人员开展了积极工作,全面收集了示范区内各种物探资料,按照技术要求编制了航磁等值线图、重力等值线图等基础图件;对重、磁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释,完成了示范区内地质和构造信息的提取,特别是对地表看不见的隐伏地质体和断裂构造,编制了推断地质构造图;开展了典型矿床研究,编制了23个典型铁矿床的重、磁剖析图,基本摸清了主要预测类型铁矿的重、磁异常特征;对示范区内的重、磁异常进行了定性解释和筛选,推断矿致航磁异常311处、地磁异常327处、重力异常81处,并采用磁异常定量反演法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还有相当铁矿资源量潜力可挖,重、磁物探资料应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厦门召开的这次经验交流会,为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重、磁物探资料应用工作提供了范例,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为保障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完成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物探专家听取典型示范成果汇报后指出: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已经正式开展起来,所制定的一套重、磁预测方法技术工作流程是先进、合理的,典型示范是成功的;在矿产资源潜力预测中引入物探方法,有利于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今后要紧紧抓住三个关键问题:一是研究已知矿区有无“剩余异常”,判断矿床深部的找矿潜力;二是加强矿床外围,乃至整个成矿带上的低缓磁异常的筛选,发掘新矿体和新矿床的信息;三是加强间接找矿研究,从重、磁资料中提取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和构造。
据悉,这次典型示范工作结束后,建立在示范工作经验和模式基础上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即将全面展开。(记 者 金小平)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