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地球日 > 第40个“世界地球日” > 地质环境

生态赤字发出地球警报

2009-04-20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于飞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地球生态指数显示的是全球野生物种种群数量的总体趋势,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也称“生态足迹”)评估的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足迹”是一个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指标。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等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比如,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它的值越高,表示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的需求必须限制在大自然可以再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一个国家消耗大于其自身生态系统可以提供的量,就将会出现“生态赤字”。

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为2.2公顷,人均生态容量为1.8公顷,人均生态赤字为0.4公顷;而中国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为1.5公顷,人均生态容量仅为0.8公顷,人均生态赤字达0.8公顷,人均生态赤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991年到2001年的10年间,全球人均生态容量下降了12%,同期中国人均生态容量下降了7%。

在最近30年间,世界上陆地和海洋物种数量下降了30%,而淡水物种数量下降了50%。虽然人们在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全球总体生态形势并未呈现好转的趋势。人类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的增长水平超出地球生态负载能力20%,中国总体生态形势也不容乐观。

有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总体出现生态赤字——农田赤字已经减少,但是中国每年仍旧需要进口相当于8300万公顷的农田承载力;中国的草场和森林有生态盈余,但这些盈余随着时间变迁在减少;渔业方面小的盈余已经转变为生态赤字。随着时间推移,最显著的变化是碳足迹的急剧增加。这与这段时期内人均能源消耗的剧烈增加有关,已经增加两倍。

报告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长了约两倍,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中国如果希望减少生态赤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能够产生快速的、短期的收益,推动社会向着降低生态足迹的方向发展;其二是实行减轻生态足迹的“CIRCLE”方式——压缩城市发展(C)、个人行动(I)、减少潜在废弃物量(R)、实施碳减排战略(C)、加强土地管理(L)和提高能效(E),以有效减少中国的生态赤字。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