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地球日 > 第40个“世界地球日” > 地学科研成果

瞄准国家目标 解决重大问题——地科院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升

2009-04-07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记者从3月30日召开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会议获悉,地科院围绕地球科学热点领域,瞄准国家目标解决重大问题,以重大项目实施为切入点,推进科技创新和出大成果、优秀人才,2008年承担各类科技项目(课题)956项,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自主创新、服务社会和应急反应能力明显提升。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立新介绍,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共承担各类科技项目(课题)956项,同比增长12%;科研和地调项目总经费达4.23亿元,同比增长21.8%。83个通过验收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地调项目中,45个被评为优秀;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三奖;发表论文753篇,其中SCI论文166篇,出版专著27部;获国家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4项。

朱立新说,地科院去年落实和启动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国家“地壳探测工程”培育性启动计划——“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获得国家批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顺利实施;地质大调查项目“中国柴达木盆地资源环境科学钻探工程”成为青藏高原以资源和环境科学为目标的第一钻;与中国石化集团联合开展的“塔里木盆地及周缘的动态演化与油气资源前景”、“大巴山前陆演化与油气远景”等大型项目,围绕油气突破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攻关。随着项目的实施,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和地质找矿突破令人关注。305项目“阿尔金山红柳沟矿带找矿靶区优选与评价”新发现两条铁矿化带,并确认了长达20公里成矿带,可望达到大型铁矿规模;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亚贵拉—沙让矿集区发现了大型钼矿、铅锌银铜多金属矿,初步评估念青唐古拉地区铅锌资源量有望突破1000万吨,初步估算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多金属矿的矿石量大于9000万吨。“大陆俯冲带的流体及变质化学地球动力学”、“植物中硅的矿化作用硅同位素示踪研究”等10个科研项目也因此获得地科院2008年十大科技进展奖励。

朱立新说,作为国家公益性研究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不断延长科研工作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该院科技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奔赴震中地区,开展地表破裂与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参加了部 “汶川强震活动断裂调查与灾后重建稳定性评价”科学调查,协助水利部进行堰塞湖调查评价,编制完成了《关于擂鼓镇作为北川县城新址的可行性调查报告》、《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资源与环境评价承载力报告》、《地质安全与水土资源保障程度综合评估报告》等,提出对地震监测工作的建议;参加汶川应急国家水质生物胺标准研制;参与编制出版了“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图集”,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该院还完成了“青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监测”、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等,在指导铁路选线、工程施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尾矿微晶玻璃”科技成果在新疆合作建立的产业化生产线示范效应逐渐显现,先后与3家矿山企业签订了微晶玻璃建材项目技术服务协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中国地学成果推向国际舞台,是地科院科研工作的又一大亮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地球科学领域成立的第一个国际二类中心——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岩溶地质研究所挂牌成立。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地科院代表团的汶川地震、地震科学钻探等学术报告,汶川地震大型展览,以及中、俄、哈、蒙、韩五国联合编制出版的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等,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行星探测领域合作研究顺利推进,取得了地科院第一个月球和行星科学研究成果:测得月岩锆石年龄为3918±9Ma。(记者 田雪莲 赵 凡)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