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早晨,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在北京如期举行。小雨、飞絮,挡不住人们了解地球、关爱地球的热情。
中国地大东门外广场:“只有深入了解地球、爱护地球,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东门外广场,是我国今年“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的主会场。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纪念活动规模更大。2008年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经联合国第60届大会批准设立的国际地球年。在这里,国际地球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暨纪念第39个“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于上午9时30分如期举行。
时间还不到8时30分,记者就赶到了启动仪式暨纪念活动现场。但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已经有许多群众在这里观看展板,向参加展览的单位索取资料。
一位小学生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中国地质学会的展台前,饶有兴趣地观看展台上的矿物标本,随后又用摄像机将这些标本拍摄下来,对介绍的工作人员说:“我要带回去给我的同学看。”
在他的身后,一位小伙子好像觉得仅凭视觉感知不过瘾,在反复看过后还用手轻轻地抚摸。
在他心满意足地走到一边后,记者问他为什么看得如此仔细。他的回答是:“虽然我们每天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的认识并不深刻,也不具体。”
是啊,正如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在致辞中所说的那样:“人与环境、地球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深入了解地球、爱护地球,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是为了这一共同愿望和目的,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儿童,对地学知识都表现出了如此热情。
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渴求,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土地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市地勘局等众多单位或组织,分别为大家带来了反映不同侧面的地学普及宣传资料。
“微笑北京 绿色长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东门左侧的一幅标语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如果要对会场中宣传者、观众有关地学知识宣传和学习的热情进行注解,这一标语应该是最好的词句。从北京主会场的盛大场面看,中国已经吹响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号角,吹响了绿色长征的号角。
在启动仪式暨纪念活动现场,记者不仅看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学子,而且看到了北京东四九条小学的学生方阵。领导和嘉宾还向获得全国首批优秀“李四光中队”的代表们颁发了奖牌。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致辞时肯定了我国近年来地学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而后他表示,为了满足公众对地学知识的渴求,教育部将一如既往地对地学高等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并积极推动全民地学教育与科学普及活动。
现场还活跃着众多国际地学代表的身影。记者听到了他们对地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见解。
从他们的行动和见解中,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地球科学的发展就是要为人类造福祉。而这,已经为全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可。
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在致辞中介绍国际地球年活动诞生的情况,就很清楚地印证了这一点。他说,国际地科联前主席德穆尔德提出这一想法后,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国家立即承诺支持这一活动,随后参加的国家达到几十个。
中国地科院地质力学所:“今后能经常开放吗?”
和主会场相同,北京各分会场也体现出人们对地学知识的渴求。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门前,“世界地球日”的宣传资料和《中国国土资源报·地球日专刊》早已摆放妥当。凡有人驻足,工作人员便立即迎上前去。
李四光纪念馆内,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围着一位慈祥的长者问这问那,场面十分热闹。这位名叫马胜云的老人,是李四光先生生前的秘书,已年八十,跟随李老已经50多年了,而孩子们则是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
“你们都是学什么专业的呀?”
“地震预报”、“水文的”、“测量”、“地球构造”……
“那你们了解地球吗?”
“地球是由四个圈构成的,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
老幼之间的对话,传递出对地质事业深切的爱。
外地来京的林宗满老先生已经年过七旬。他笑称自己是位不折不扣的“地质力学崇拜者”,这次能有机会参观李四光纪念馆,是托了“世界地球日”的福。“我觉得今年的主题非常好,人生存在地球上,最起码要了解地球,认识地球,之后才能谈保护。”
据工作人员介绍,从昨天开始,地质力学研究所就已陆续有参观者来访,许多市民都纷纷询问:“今后这里能经常开放吗?”
同日,地处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一改平日的安静和神秘,迎来了一年一度向公众的开放之日。
一群身着黄色和蓝色T恤的大学生正兴致勃勃地向研究人员询问各种仪器的原理和作用。
在激光拉曼光谱实验室内,张国维同学亲自在仪器上观看了矿物质光谱。
“你觉得看这个有用吗?”记者问他。
“太有用了!老师上课时对实地考察的内容讲得比较多,而像今天这样精密的仪器我们还是第一次接触,机会太难得了。”
面对每一台仪器,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勘查专业的刘琳同学都十分好奇,在研究人员的讲解演示之后更是惊叹连连,“太神奇了!”
今年刚满20岁的杨啸对“世界地球日”的理解有些与众不同:“我们平时一提起‘世界地球日’,就觉得要喊喊口号,发起一些活动,但却对地球的基本的知识缺乏了解。其实,今天我们来到实验室,亲眼看到这些与地球相关的各种知识和仪器,更有意义。”
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一位身着灰色中山装和旅游鞋,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看到前来参观的年轻人格外高兴,并主动要求与他们合影。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盐湖学与矿床勘查工程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郑绵平。郑绵平院士还主动带领年轻人参观其他实验室,边走边讲解。
中国地质博物馆:“确定这样的地球日主题太有必要了”
为纪念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中国地质博物馆特地在三楼开辟了“认识地球,和谐发展——国际地球年中国在行动”专题展区。
展区的冷清,与观众对地球知识的渴求并不成正比。一位位老者在静默中的思考,也许更能体现普通民众的这一心态。
记者观察到,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参观的游客中,以老年人居多。在博物馆二楼的矿物岩石厅,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手持《中国国土资源报·地球日特刊》、正驻足关注展柜内千姿百态矿物岩石的老者。他自称是铁道部退休干部,从年轻时就对矿石非常感兴趣,退休以后更是成为地质博物馆的“老主顾”。谈到对地学知识的感受,他认为,国土资源部应当大张旗鼓地搞些宣传,增强普通百姓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些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了,但人为因素对地球的损害也越来越大,环境受到了极大破坏。看看现在的河流、湖泊,小的时候我们都直接用来洗澡、饮用,现在有几条河流是清澈的?还有,现在汽车尾气污染、化学工业污染都越来越严重。所以,今年‘世界地球日’确定的‘认识地球,和谐发展’的主题太有必要了,希望要利用好这种机会,多作些这方面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地球,尊重自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多留些青山绿水。”
在博物馆三楼第一展厅开辟的“认识地球,和谐发展——国际地球年中国在行动”专题展区内,记者细细浏览。只见“聚焦国际地球年”、“国际地球年中国在行动”、“善待地球 珍惜资源”三大部分内容,图文并茂,琳琅满目,其中的一个板块“青少年眼中的地球家园”格外吸引眼球。孩子们用头脑中的想象力和手中稚嫩的画笔,画出了一幅幅动人的“地球故事”:小鸟在被砍伐的树桩丛林里哭泣:“我的家在哪里?”漂荡的小船上,人类在随意地丢弃垃圾,可怜的小鱼儿冒出水面,愤怒地声讨:“原来水资源都是被人类破坏的。还我的水,还我的家!!!”在浩瀚的寰宇,英武的奥特曼战士为地球人类撑起一把保护伞,人类在保护伞下忙着植树造林,修整被毁坏了的家园……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