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和煦的春风,第39个“世界地球日”向我们走来了。“认识地球,和谐发展”是今年纪念活动的主题。在这个节日里,讴歌地球母亲的音符,在明媚的春光里响彻全球每个角落。“世界地球日”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把世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起:热盼古老的地球,能永远是人类美丽的家园。
“认识地球,和谐发展”,最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可是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时候,却往往顾此失彼——当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节节胜利之时,作为人类衣食之源的农田却日复一日地减少;当开采矿产资源为经济社会服务之时,一些风光旖旎的山体却满目疮痍;当不少地方的GDP快速增长之时,地球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却似乎被人们高估了。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河流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有限的土地资源受到环境污染和地力下降的双重威胁,宝贵的生物资源正在锐减……
频亮的生态环境红灯,警示着我们不能继续靠牺牲环境追求GDP的发展模式。用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换来经济的增长,只会使我们的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我们当扪心自问:无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我们的文明还能延续到下一个5000年吗?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形势并不乐观: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矿产资源人均探明储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地大物博的神话,早已被严酷的现实所打破。
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如何使有限的资源永续利用,答案只能是:改变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污染环境的现状,加快构建发展与保护双赢的和谐社会。
和谐发展离不开地球环境支持。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实施矿山复绿、封山、造林、种草、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为减轻沙尘暴危害和防止土地沙漠化,建设了三北防护林、环北京防沙林,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流域限批”、“区域限批”行动遏制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盲目扩张,全国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虽然环保转机的曙光已现,但由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巨大惯性,生态变化的不可逆性,一些地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早已超过了环境容量,以及气候变暖等新的全球性因素的不利影响,我国走和谐发展的道路,是艰难而漫长的。
显然,我们仅仅在“世界地球日”这天大张旗鼓地宣传关爱地球母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要的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世界,一个充满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环保之花不能仅在这个春天里绽放,要使全人类携起手来走绿色长征之路。
地球这颗蔚蓝色的星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让我们在地球日出发,参与保护环境、拯救地球母亲的行动。愿我们在这一方热土上,永远拥有清澈的河水、湛蓝的天空,拥有镶嵌在广袤沃野中的醉人新绿。(张 玲)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