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地球日 > 第38个“世界地球日” > 相关新闻

让我们熟悉“节约指数”

2007-11-20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通常,大家最熟悉的一个传统指标是GDP。但是,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却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名词,叫“节约指数”。

根据这个指数,在占全世界GDP93.7%的59个主要国家中,资源绩效排名前几位依次为丹麦、瑞士、爱尔兰、英国、荷兰、挪威。中国倒数第四。就国内而言,上海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最高,其次是福建、浙江、北京、山东、天津、广东、江苏、河南、黑龙江。后十位的,依次是云南、重庆、广西、青海、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贵州、山西。由于“节约指数”的介入,全国31个省(区、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了最新排名,上海最高,青海最低。

什么是“节约指数”?就是为了对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总体状况进行监测和综合评价。《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计算“节约指数”的根据,是一次能源、淡水、水泥、钢材和常用有色金属等五种资源原材料消耗量。指数越高,表明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越低。

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类资源消耗强度或污染物排放绩效与世界或该国总体绩效比值的加权平均来表达其可持续发展状况,“节约指数”的参入,使我们从纵向发展和横向比较两个方面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

中国的“节约指数”从上世纪末以来,出现了下降然后反弹的曲线。1980年至2003年,基于10种主要资源和污染物的“节约指数”平均每年下降4.9%,表明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在不断下降。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节约指数”下降趋势逐渐变缓,2003年又出现反弹。这个现象给我们足够的告戒:在现有条件下,“十一五”期间提高资源环境绩效的难度将加大。

尽管GDP一直在以较高的速度在增长,资源绩效却仍在世界倒数的行列。“节约指数”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的资源节约利用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目前,我国五种资源的单位GDP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十分粗放的发展阶段。

“节约指数”的出现,让我们清醒。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也并不十分丰富。

一方面,我们发展需求更加强烈,我国已经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2004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18.46亿吨,而消费总量达到19.70亿吨,石油进口依赖度迅速提高。另一个资料表明,我国黄河水资源取用率目前已经达92%。资源利用突破承载极限。另一方面,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已发现和可以被利用的矿产储量急剧减少,铁、铜等主要矿产的消费量与储量增速比呈负增长,富铁、锰、铬、铜、铝、钾盐等大宗支柱矿产资源短缺,部分矿山开采进入中晚期,储量和产量逐年降低。后备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已经危机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自然资源严重短缺,而且会越来越短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经济发展的模式却是粗放性的。我国万元GDP能耗为发达国家的4倍之多,比日本高9倍;主要高耗能产品的能耗、单位产品的能耗比国际水平高出25%到60%;而工业排污则为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一方面如此匮乏,另一方面又如此浪费,如果不在发展模式上有根本的改变,我们将在这样的问题面前变得失语:中国的发展到底能走多远?

我们只能选择新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的理念,应该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而要打造这样的新模式,一定不可能再用过去那个害死人的以GDP作为评点发展、表现政绩的评价指标。“节约指数”的出现,是一个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它的潜台词是,鼓励张扬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抑制杜绝以大量的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而这个,正是我们需要的。

让我们熟悉“节约指数”。让它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字典里最常用的流行语,让它深入人心,成为我们观察评判事物的诸多因素中,最先出现的内容。这样,节约型社会就不会只是目标,而可能变成了现实。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