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地球日 > 第36个“世界地球日” > 相关新闻

能源:走进新时代

2007-11-22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自上世纪末,化石能源渐趋枯竭,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以及环境恶化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使人们把目光聚集到发展新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上。

    微生物要钻进油田

    在几百、几千米的地下油层中,大量自然微生物在高温、高压、高盐、无氧的极端环境中生存。在代谢过程中,它们能降解石油中的重质成分和其他杂质,还能产生酸性物质、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聚合物等,使石油容易从岩层孔隙中渗透出并流动起来,从而便于开采。 

    不久前,我国已经正式启动了一项能够突破性发展石油开采技术的微生物基因组计划,以大幅提升油田可采石油储量。这项世界最前沿领域的创新研究课题,已被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预计2005年至2010年完成研究。该项目完成后,可利用新技术再继续开采出相当于油田地质总储量6%至10%的石油。这意味着这些老油田可增加6亿至10亿吨的可采储量,推广到全国将会增加数十亿吨可采储量。

    种出“绿色大庆”
  

    现代的生物质产业概念,是指利用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他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和水面种植能源植物为原料,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进行生物基产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的一种新兴产业。 

    美国计划2020年使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基产品较2000年增加20倍。年减少碳排放量1亿吨和增加农民收入200亿美元的宏大目标。欧盟委员会提出,到2020年,运输燃料的20%将用燃料乙醇等生物燃料替代。

    生物质既是可再生能源,也能生产出上千种化工产品,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较小,又胜化石能源一筹。
  

    再则,它以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产废弃物、有机垃圾等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为原料,使之无害化和资源化,它利用边际性土地和水面种植能源植物,堪称循环经济之典范。

    捕“风”捉“能”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开发风能。丹麦多年来依靠风力,不仅缓和了能源紧张的矛盾,而且成为世界最大的风车生产国;近年,英国的风力发电至少能满足本国20%的电力需要;美国自1974年开始执行联邦风能规划,至今拥有风力发电机组2000万台以上,总装机容量已达2000兆瓦以上。

    古老的风能焕发了青春,必将成为最有希望的能源之一。有人说:“来之即可用,用后去无踪,做功不受禄,世代无尽穷”。
 

    我国的风力资源十分丰富,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据有关气象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雄厚的风力资源,尤其是西南边疆。沿海地带和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终年多风,有的地方一年内1/3的时间是大风天。有人粗略估计,我国风能总储量为16亿千瓦,其中可以利用的占10%。

    在今后10~15年内,风力发电将在我国东南沿海、“三北”地区及青藏高原等地基本普及,并将开发风力田,以获得更多能源。

    放出“大地热流”

    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不断进行着热核反应,具有非常高的温度,估计地球中心的温度达6000℃。高温的热量透过厚厚的地层,时时刻刻向太空释放,这种“大地热流”产生的能量,称地热能。

    地热能约为全球煤热能的1.7亿倍。地热资源有两种:一种是地下蒸汽或地热水(温泉);另一种是地下干热岩体的热能。地热可以用于发电或者直接利用。

    地热发电是利用地下热水和蒸汽为动力源的一种新型发电技术。其基本原理与火力发电类似,也是根据能量转换原理,首先把地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1904年,意大利人在拉德瑞罗地热田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地热发电站,功率为550瓦,开地热能利用之先河。其后,意大利的地热发电发展到50多万千瓦。到80年代末,全世界运行的地热电站,其发电功率每年已超过500万千瓦,1995年达到680万千瓦,年增16%。中国最著名的地热电站,是西藏的羊八井地热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

    地热能直接利用于烹饪、沐浴及暖房,已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天然温泉与人工开采的地下热水,仍被人类广泛使用。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地热水的直接利用远远超过地热发电。中国的地热水直接利用居世界首位。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制作  国土资源报社、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提供资料

Copyright © 2005年4月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