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地球日 > 第36个“世界地球日” > 相关新闻

渴望和谐--地球日沉思

2007-11-22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其 蒙

    一

    我的一个记者朋友,讲过一段她的工作经历,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多年以前的一个春天,一封读者来信把她引到了我国中部的一个小村庄——一个千百年来经过无数人辛勤垦殖而成的山间谷地。她心惊肉跳地走过田野里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荒草萋萋的土坑,有一个大坑里还齐刷刷长着和农地里一模一样的绿油油的小麦——村民告诉她那个大坑几天前还是平展展的麦田。她说当她在村庄里看到一座歪斜在坑边的农舍和开裂在一家家屋顶上、山墙上、院墙上的长长缝隙时,她的腿都有些发软了,因为她不知道下一分钟她脚下的大地是不是也会突然坍塌下去——她只知道,附近的一家煤矿已经将村庄下的土地掏空了。

    她说,后来经过她仗义执言旷日持久的努力,终于为无助的村民讨回了公道——煤矿赔偿了许多钱,整个村庄迁徙走了。
而留下的,是至今仍然危机四伏的荒原。

    二

    悲剧,在世界哪个角落里都可能发生。

    30多年前一个多雨的秋天,英国威尔士矿区的绵绵秋雨已经接连不断下了很多天了。格拉摩根郡南部的阿伯万村小学里,老师的讲课声、孩子们的读书声此起彼伏。然而,早晨9点钟刚过,灾难突然从天而降——紧挨着小学校舍的那个煤矸石堆,那个像小山丘一样的煤矸石堆沿着山体突然垮塌滑落,飞速下滑的滑坡体犹如恶魔的黑色巨舌,几分钟之内,便将整个学校舔食殆尽——116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和28个教职员工瞬间全部死于非命,校舍被深埋在黑色淤泥下面。

    其实,这个灾难原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在滑坡发生前的很长日子里,当地人已经在议论这个山间煤矸石堆放点存在安全隐患,应该迁走的问题了。

    然而没有谁将议论付诸行动。于是,当秋雨不停地渗入由煤矸石与粉尘堆积成的山体中时,灾星降临了。

    三

    或许是人类太聪明了。特别是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新技术催生了无数新型机械,人类无须再听命于自然,相反,能够以空前的规模与能力改造大自然了。所以,常常以自豪的行动“喝令三山五岳开道”,“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取得神话般的人间奇迹。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就在人们陶醉在胜利之中时,大自然的报复正悄悄向我们袭来。

    我们在砍伐长江上游森林的时候,也破坏了那里亿万年形成的水土生态平衡,于是,夏天的暴雨就挟裹着江岸秃山野岭上的泥沙滚滚而下,吞噬着下游万顷粮田,威胁着千百万人的生命财产。我们为了自己的方便,肆无忌惮地向江河湖海中倾倒垃圾与污染物,于是,鱼儿死了,水草枯萎了,湖水臭了,赤潮来了。我们几日之内疯狂地打掉山洞中千年的美丽钟乳,为的是去市场上换回可怜的几个钱,于是,珍贵的地质遗迹永远地在地球上消失。我们不顾子孙不计后果地采挖着矿产资源——就像我的记者朋友亲见的那样,而留给无私地球母亲的,是永远抹不去的累累伤痕······

    人类啊,请不要老想着战胜自然吧。要知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没有理由傲视自然,更没有理由为了一己私利去戕害自然。我们只能正确认识并运用自然规律,去发展、完善自己的社会。 

    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在不断战胜着自身的愚昧。让我们对待地球从任意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转变为亲和与善意吧;让我们对自然界掠夺、野蛮式的的开发,转变为注意涵养、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吧。因为,人类只有在与生我养我的地球母亲的和谐共存中,才能走向光辉的未来。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制作  国土资源报社、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提供资料

Copyright © 2005年4月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