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地球日 > 第36个“世界地球日” > 相关新闻

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2007-11-22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小 雪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一个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发展阶段。今年的两会,构建和谐社会更清清楚楚地写进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有13亿人口的中国,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还是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各方面,都有太多的重负与责任

    环境:压力考验中国

    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统计,至2003年,中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1%,也就是说有超过10个日本国土面积的土地正在逐年流失,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算。2003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

    我国还是世界上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荒漠化土地40多亿亩,占国土陆地面积近30%,涉及18个省(区、市),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而最严重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也以每年3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

    中国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极少的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多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数的1/4。因为缺水,每年给我国工农业造成的损失达5000亿元。城市更缺水严重,缺水总量达70亿~105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由于供水不足,城市工业每年经济损失2000亿元以上,影响城市人口4000万。

    我国江河污染日趋严重。全国七大水系中,松花江、辽河、淮河、海河、黄河已有50%~80%的水体降至国家标准的最差级;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同时,我国用水效率很低,浪费现象普遍。我国的GDP仅为美国的1/8,但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为241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到10倍。

    人均资源贫乏的另一面是污染严重,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居高不下甚至逐年增加。2003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1627.3亿元,而当年全国财政收入为21691亿元。

    此外,中国还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台风、冰雹、霜冻等灾害频发,一般年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500亿元,大灾年份损失突破1000亿元。

    资源:难以承受之重

    我国现已发现171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8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现有矿产地1.8万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7000余处。

    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是,资源总量较大,矿种比较齐全;人均资源量少,部分资源供需失衡;优劣矿并存;查明资源储量中地质控制程度较低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等。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介绍,我国人均占有资源低于世界水平,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

    可是,我国矿产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资源产出率低,利用效率低,消耗高,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的回采率仅为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的仅有1/3,而其采选综合回收率及综合利用率也分别只有30%。资源的低效利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据统计,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的15%。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取的。

    矿产:缺口仍在扩大

    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资源缺口逐步扩大。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指出,中国石油产量到2010年将保持在1.68亿~1.80亿吨之间,只能保证需求的51%~55%,缺口达1.50亿~1.62亿吨。到2020年,只能保证需求量的34%~40%,将短缺2.75亿~3.40亿吨。煤炭、天然气、铁矿石等的缺口也数以亿计。

    《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显示,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中国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经济快速增长与部分矿产资源大量消耗之间存在矛盾。东部地区地质找矿难度增大,探明储量增幅减缓。部分矿山开采进入中晚期,储量和产量逐年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和环境污染仍较突出。区域之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不平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资料显示,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后备储量不足。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多数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一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用量大的大宗矿产资源中,贫矿和难选矿多,富矿少,质量差,后备储量严重不足,石油、天然气、铝、铁、铜、黄金、镍、硫、硼、铀、磷、石棉、铬、钾、富锰等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到2020年我国短缺的矿产资源将增至39种,供需矛盾十分严峻。

    在中国能源弹性系数已经超过1的情况下,按照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能源消耗模式计算,从2000年至2020年,中国GDP翻两番,一次能源消耗将从13亿吨至少增加到52亿吨,中国现有资源是根本难以承受的。

    出路:开发节约并举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资源方针,是我们在保证新世纪经济快速发展时唯一正确和现实的抉择。

    据资料显示,我国已发现的矿化点有20多万个,但其中的80%还未作评价。我国西部地区地质找矿工作程度仍然很低,有些地区甚至还是找矿空白区;东部重要成矿区带大量的隐伏矿床还未进行过系统的找矿勘查工作,特别是对500米以下“第二找矿空间”的勘查工作几乎还未开展。中科院院士刘光鼎甚至认为,我国石油蕴藏量的78%没有找到,天然气蕴藏量的93%没有找到,煤矿、石油、金矿等已探明储量大体相当于可能拥有的资源量的1/5到l/4。其他还有不少矿产也有一定的资源潜力。因此,只要加大勘查开发力度,必能发现更多资源储量。

    矿产资源特别是煤、油、气等能源类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大力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各级政府应多承担一点勘查工作的风险,增加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资金投入,同时加大“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鼓励中国企业到海外开发国内紧缺资源,吸引更多外资来我国投资勘查开发矿产资源。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制定一系列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对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抓好重点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我们企盼一个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前行的过程中,中国将与世界一同和谐迈进。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制作  国土资源报社、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提供资料

Copyright © 2005年4月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