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地球日 > 第35个“世界地球日” > 地质科技服务社会

寻找海底新能源

2007-11-23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吴 岗 

    当人类迈入21世纪,能源问题成为困扰世界的一大难题。2003年,中国净进口原油9735万吨,对外石油依存度达到36.4%,在我国东部许多地区发生的“电荒”、“煤荒”,让人们切身感受到能源短缺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在陆地能源资源日益减少,难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情况下,浩瀚海洋底部的“可燃冰”点燃了人们寻找新能源的希望。“可燃冰”:学名天然气    水合物,是一种看上去与冰块无异的晶体物质。这种物质在海底大陆架或北极等地的永久性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目前世界上已有7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这个宝贝,仅以目前的发现就可以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求,也是地球上尚未开发的储量最大的潜在能源。让中国人高兴的是,我国地质科学家去年在南海北部海域3000米深的海底首次发现了可以证实“可燃冰”存在的可靠标志——冷泉。
    “可燃冰”存在于海洋底部,超过20摄氏度就会“烟消云散”,倘若开采中发生井喷,会引起海水汽化和海啸等一系列环境灾难。目前,尽管世界各国科学家想了不少办法,在局部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开采试验,但仍没有找到成功的开采方法。相信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可燃冰”终有一天会跃出海面,把热奉献给人类。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