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地球日 > 第34个“世界地球日” > 人与地球

有活力才有魅力

2007-11-23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 艾 子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种类繁多的地质遗迹异彩纷呈。然而,有多少亿万年来逐渐形成的珍贵的地球遗产,经受住了风雨的侵袭,却没有逃脱人类无情的镐斧?聆听着地球母亲的呻吟,我们为无畏而无知的人们哀叹。哀叹之后,更要呼吁——科学地开发地质遗迹,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国外有专家提出,保护地质遗迹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它们的原始状态,人们尽量不去干扰其原有的生态和环境。不否认,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仅仅采用划分出自然保护区、防止人们破坏资源的办法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在已有保护区内乱砍滥伐、非法采矿的事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即便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美国,破坏地质遗迹案件的数量也相当可观,1996年达4356件。而且,把地质遗迹“养在深闺”,既不能展现其巨大的科学、旅游价值,也不能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所贡献。
    限制永远比不上疏导。中国的国情决定,我们要尽快更新人们享用资源的观念,通过旅游业科学地开发地质遗迹资源,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也为保护地质遗迹工作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听说,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后,湖南飞天山的游客数量增加了9倍,河南云台山的旅游收入从过去的700万元增加到了2700万元。当在人们眼中,能为自己带来可观利益的不再是那些能够烧制石灰、制作石材的山石,不再是那些能够换取微薄利润的林木,而是那片片美景和宜人的环境时,自觉保护地质遗迹也就成为了必然。
    壮丽的山川、神秘的洞穴、奇特的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都是极好的旅游资源,但目前很多地方的旅游开发就是盖饭店、修宾馆、造景观,让以自然取胜的风景区越来越繁华。也许,绝大多数开发、经营者都是出于招揽游客、增加收入的考虑,并没有想到这样反而会令地质遗迹品位渐失、功能尽丧,甚至生存也遭到巨大的威胁。但事实上,这样的“开发”也正扮演着“破坏”的角色。有意或无意地破坏地质遗迹、漠视环境和生态的有效保护,只能让景区“短命”或“夭折”。开发本身没有错,可并不等于盲目和急功近利,必须基于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实施,保证地质遗迹不会遭到破坏,永续利用。同过去野蛮的掠夺式开发一样,如今的这种破坏,除了暴露出人们地学知识的贫乏外,还反映了有关部门宣传和监管的不足。
    只有通过人们的科学开发利用,地质遗迹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展现出迷人的魅力。第34个“世界地球日” 到来了。它在提醒我们每一位地球儿女,保护好我们的地球,保护好我们的美丽家园。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