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规划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部署,是破解发展难题、赢得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选择。科学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尊重国情的基础上。监测地理国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工作的新需求、新要求,是测绘部门主动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任务。
一、监测地理国情是测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
监测地理国情是法律法规规定的测绘工作的基本内容。《测绘法》明确指出:“测绘,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开展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和综合分析工作,及时提供地表覆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信息,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国务院“三定规定”赋予国家测绘局“监督管理测绘成果质量和地理信息获取与应用等测绘活动”,“组织、指导基础地理信息社会化服务,审核并根据授权公布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等职责。
监测地理国情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测绘部门的战略使命。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强化地理信息资源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加快数字城市建设,加强海洋测绘工作。李克强副总理批示国家测绘局“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着力开发利用地理信息资源,丰富测绘产品和服务,提高测绘生产力水平,更好地发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作用,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二、监测地理国情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工具
地理国情是空间化可视化的国情信息。地理国情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即以地球表层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征等为基本内容,对构成国家物质基础的各种条件因素做出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调查、分析和描述。例如,对国土疆域概况、地理区域特征、地形地貌特征、道路交通网络、江河湖海分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城市布局和城镇化扩张、孕灾环境与灾害分布、环境与生态状况、生产力空间布局等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和描述等。地理国情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是国家和地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
地理国情监测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的有效途径。地理国情监测,就是综合利用全球导航定位技术(GNS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湿地、冰川、沙漠、地表形态、地表覆盖、道路、城镇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等,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客观、综合展示国情国力。
三、监测地理国情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监测地理国情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速增长令世人瞩目,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以及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更加突出。为此,需要通过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加强对资源环境、生态状况的调查、监测、评估与预测,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省情、市情、县情信息,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从地理空间上合理布局人口和经济活动,优化配置各类资源,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主体功能科学定位、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监测地理国情是促进科学管理决策的迫切需要。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要求管理者超越时间维度,把握空间布局,注重统筹兼顾,作出系统、科学、可持续的长远规划和科学决策。为此,需要通过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快速获得地表植被、土地利用、生态变化、环境演变、城镇扩张等各种地理国情信息,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规律,为国家和地区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应对突发事件、优化重大工程实施等提供基础资料,促进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的科学决策、科学评价、科学管理。
监测地理国情是催生阳光透明政府的迫切需要。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的电子信息时代,新的生活水准需求,新的公民社会兴起,要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信息公开。通过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可以客观、公正地监测和统计分析地表自然和人文信息的变化,监测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状态,监测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的进展情况,监测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的真实状况,监测道路、城市建设等的发展变迁,提供客观真实的统计数据和地图印证,起到校正纠偏、辅助支持、监管检验等作用,必将有力促进信息共享和政务公开,减少和杜绝瞒报虚报,催生阳光行政和阳光政绩。
四、加强测绘基础建设是做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重要保证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夯实地理信息支撑。地理国情监测,必须建立在丰富翔实的地理信息资源积累基础之上,不仅需要掌握各时期的历史档案数据,更需要快速动态掌握最新地理信息。为此,要按照建设实景中国、智能中国的方向,加快构建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服务高效的数字中国,加快实现全国测绘与地理信息服务“一个网、一张图、一个平台”。一是充分利用先进卫星定位技术手段,建设全国统一和共享的卫星导航定位服务“一个网”,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导航定位服务。二是加快实施国家重大测绘工程,积极推动数字省区、数字城市建设,精心组织“一村一图”工程,全力打造全国测绘“一张图”。三是加快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天地图”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地图服务网站,尽快建成可为各类用户提供全国乃至全球地理信息“一站式”服务的“一个平台”。
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夯实技术装备支撑。技术决定水平、装备决定能力。开展地理国情监测,要求全天候实时获取地理信息,自动快速处理海量信息,快速形成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这对测绘的技术装备和基础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必须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实施“科技兴测”战略,构建完备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一是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测”战略,健全测绘自主创新体系,优化生产科研结构,加强科技资源整合,着力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测绘科技企业。二是加强测绘基础研究,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推动测绘工作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三是着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测绘仪器装备,大力发展我国高分辨率遥感系列测绘卫星,加强无人机、移动测量车系统等高精尖装备建设,显著提升我国测绘生产力整体水平。
加强组织机构和法规政策建设,夯实体制机制支撑。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必须进一步加强测绘管理体制和法规制度建设,具备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一是要大力推进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强化其地理信息管理职能,进一步明确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纳入测绘行政管理范畴,强化地理国情监测信息的权威性。二是要系统谋划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做好顶层规划设计,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尽快形成“测绘部门主导、有关部门支持”的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机制。
解放思想、创新管理,夯实思想观念支撑。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监测地理国情,从概念到实施,需要各方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是测绘部门要创新思维,加快测绘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调整生产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服务模式,加强对测绘成果的信息挖掘、知识挖掘,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二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要解放思想,顾全大局,坚持科学发展,尊重地理国情,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配合,共同推动地理国情监测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取得良好实效。
监测地理国情,是测绘服务科学发展的新手段、新途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新的“十二五”,测绘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不断实现新跨越,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局局长 徐德明)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