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年4月3日下午5点,位于世博浦东园区C片区的瑞典自建馆前,上海市测绘院浦东分院的测绘人员正冒着蒙蒙细雨,聚精会神地对该馆开展最后的竣工测量,这已经是他们当天的第5个竣工测量项目了。接下来的4个小时里,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回院里进行紧张的内业数据处理,确保竣工数据及时提交运营方。他们就是这样,每天穿梭于世博园区的各个工地。
2006年底,浦东分院正式投入世博园区建设。早在进入园区之前,他们就认真分析世博会工程特点,设计了详尽的业务委托及合作流程图,标明各流程段责任人和联系方式。同时,在园区建设现场设立办公点,及时跟踪各项目运行情况。
世博园区场馆融合了世界各地的独特风格,特别是许多外国自建馆的设计思路与国内建筑工程有很大区别。为此,他们特地邀请参与场馆设计的专家授课,专题解读世博场馆设计图,提高测量队员的辨图识图能力。为保证测绘成果质量,在常规两级检查的基础上,所有世博工程项目测绘成果资料必须由分院重大工程办公室负责人审阅签字才能发出,发现再小的问题也要100%外检复核。
在世博园区里,他们一干就是3年多,相继完成了园区控制网测量、世博轴等重点项目精密控制测量、场馆规划监督测量、公建配套设施测量、细部测量以及地下管线测量6大类510个测量项目。他们的足迹遍布世博园区的每一寸土地,他们以高效精湛的测量技术和主动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园区各参建方的肯定和赞扬。
在世博园区里,他们已不仅仅是一支单纯的测绘保障队伍,更已然成为许多施工方信赖的好参谋。忙碌之余,他们额外为那些测绘技术能力比较薄弱的施工单位提供免费咨询,协助制定测量方案。奥地利馆的建设单位因为不了解上海城市坐标系统,施工测量一度遇到困难。浦东分院发现后,特派测量员进驻工地一个月,帮助他们顺利破解了施工难题,保障工程顺利实施。
浦东分院管网科是承担世博园区测绘工作的主要科室之一,这个科室屡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为了能为在家门口举办的世博会提供一流的测绘服务保障,他们自信地提出了前沿服务、即时服务、标准化服务、售后服务、追加服务、递进服务六大特色服务,并将承诺落到实处。对园区内人行高架步行道进行测量期间,管网科为保障施工精度,主动增加了二次控制网复测,并随时跟踪成果应用情况。当最后一次复测完成半年后,管网科再次回访施工和监理单位,了解成果应用情况时。对方不禁感慨道:“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负责任、服务这么到位的测绘单位!”
问图哪得精如许,为有精心测绘人。在这场世博园区的测绘保障战役中,浦东分院的职工们心系世博、情系上海,用行动又一次证明了上海的“速度”。2010年春节过后,随着园区内大量场馆的集中竣工,测绘工作进入了冲刺阶段。浦东分院召开紧急动员大会,提出“全力以赴、全员参与、全心投入”的号召。分管领导、作业员、检验员、业务员共40余人全体出动,投入到紧张的场馆竣工测绘保障中。60多天里,他们一日未休,以日均近5个项目的超常规速度,一口气完成了271个单体的竣工测量!
可爱的测绘人心中装满了数据和精度,却往往怠慢了自己,忽视了家人。负责世博村竣工项目的称艺铭连续一个多月外业工作,项目顺利结束时,他却被查出患上了肾结石。青年女职工舒琪在家是奶奶的掌上明珠,自从3月受命负责外国自建馆竣工测绘内业后,她天天加班到深夜,奶奶住院也没有陪伴服侍过一次。“两个月忙下来,儿子都快不认我了。”负责世博测量项目一级检查的张黔松,每天要检查5至6个项目,为了保证进度,他几乎天天加班至凌晨,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2010年4月15日,随着上海龙耀路越江隧道正式通车,所有世博配套项目的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并相继投入使用。自2007年起,上海实施了一批以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的的世博配套工程,共计8大类60个项目,力求打造立体化、多元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其中包括长江隧桥工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特大型工程。上海院的测量队员们作为保障世博配套工程建设的排头兵,积极投身于各项工程的第一线。
公共交通建设是本届世博会运营保障的重中之重。上海院先后参与了轨道交通2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1号线、12号线、13号线的控制测量与监护测量工作。在昏暗、狭长的轨道内,噪音刺耳、灰尘飞扬、气味刺鼻,尤其在盾构推进阶段,时常有运泥的小火车来来往往。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恶劣的工作环境,他们以坚韧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以精确的数据保障了一条条轨道交通线路的顺利贯通,为上海的城市“大动脉”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2009年1月3日,正值元旦假期。下午4点,第三分院接到地铁公司的紧急电话——正在施工的京沪高铁管位桩打穿了轨道交通11号线盾构隧道,造成隧道局部坍塌,需要立即进行现场勘测。两个小时不到,第一批测绘抢险人员抵达现场,开始现场踏勘和前期准备工作。次日凌晨,队员们开始向着黑暗的隧道深处进发。一位职工这样描述当时的危险:“一截打断的管位桩旋在头顶,边上都是积水和沙泥。”但是险情阻挡不了测绘人勇敢前进的步伐,大家扶着墙壁,相互搀扶着蹒跚前进。没有准确的测量数据,后续抢险就难以开展。为了节约时间,许多队员不由分说脱了长靴,卷起裤角,踏着漫至膝盖、冰凉刺骨的积水进行测量。历经18个小时的连续抢险测量和将近1年的修复工程监测,11号线于2010年元旦前如期开通。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是上海功能性、网络化、枢纽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客流服务保障的重要配套项目。上海院承担了这一项目的控制网布测、三维地形测量、建设项目控制测量、监督检测以及虹桥机场改扩建工程测量等20多类测绘保障工作。在对机场进行障碍物测量、跑道控制测量与航站楼竣工测量的过程中,第三分院的测量队员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不能影响机场的日常运行,只有在凌晨1点至3点进行测量。深夜,当人们酣睡时,他们已经抖擞精神地奔走在空旷的跑道上,设站、观测、检查、搬站,他们依靠这每天难得的两三个小时,保证了2号航站楼的顺利开通。
走进上海院第四分院,“精心绘精彩”五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正是他们的“精心”与“妙笔”,绘就了地图上“永不落幕的世博会”。截至目前,已有近20张世博地图问世,另有几张地图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中。
为了让国内外宾客与广大市民更好地认识世博,了解上海,让地图成为展示上海城市形象与城市魅力的名片,2009年初,上海市测绘院就提出了“精心绘精彩”的口号,并推出了“五个一”地图服务计划,包括一本图集、一组图册、一系列单张图、一套礼品地图、一个地图网站。从“五个一”计划提出到近20余种产品一一推出,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五个一”计划中最受游客关注的就是一系列单张图中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长三角交通指南》《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市交通指南》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导览图》,这3张图由外而内,用几种方案分别引导外地游客选择最便捷的交通方式进入上海,在上海的游客乘坐公共交通方便地进出园区,进入园区后怎样合理地选择参观路线,不仅将为参观者提供全方位的交通指南,更对世博期间的交通疏导发挥重要作用。
由上海市市长韩正担任编委会主任的《上海市地图集》是近年来耗时最长、内容最全、覆盖面最广的重量级地图产品。这部上海1997年后再次绘制的大型地图集,分“走进世博”“认识上海”“漫步申城”3个部分,采用水墨画、丝绸、宣纸等装帧材质,是世博会期间宣传上海、推介上海的重要出版物,凝集着上海院最先进的技术。使用三维技术体现上海市中心的繁华面貌,是这部图集的一大特色。
第四分院职工花费1个月时间手工绘制完成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导览图》令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该图手工绘制的艺术美感,让人在读图时如同身临其境。上海市领导看了这份地图后赞赏有加,并决定向上海每户家庭赠送一份。
“在用地图语言表达世博园区的地理要素方面,我们花了大量的心血。”上海市测绘院第四分院总工程师陆明华介绍,“为了编制好世博专题地图,我们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地图,包括日本爱知世博会等各届世博会地图”。
为了让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各类信息通过地图全面地展示给读者,半年多来第四分院一直实行6天工作制。除了抓好地图设计和编制外,收集信息也是一项重要工作。由于世博信息种类繁多、资料相对分散,而且世博会的建设状况和筹办进度都是动态的,为了确保第一批地图在开幕前面世,编制组每天往返于多个部门,与各方协调联系,及时搜集最新的资料和数据,许多地图往往是边建边绘。“周四世博局召开协调会,周五要搜集齐全部资料,下周一就要将成图提交讨论,就像打仗一样”。《园区导览图》项目组成员陆爱军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况。那段时间,项目组每一位成员就像是突击队员,随时准备接受新的挑战。
除了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和地图制作,上海院还为世博会运营系统和服务系统建设提供了许多技术保障。
2009年底,承担园区运营管理、安保调度指挥以及全市相关单位综合协调的上海世博会园区运营指挥系统投入试运行。为了实现系统与市应急指挥平台、市公安局指挥平台的顺利对接,上海院及时提供了全面的基础地理数据和技术支持,包括系统所需的全市基础地理框架数据、世博园区5.28平方千米和园区周边20平方千米的大比例尺地形数据,同时承诺基础地理数据的动态维护更新。
上海市测绘院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冯琰博士,多年来潜心于测绘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她成功将国外先进的机载激光雷达作为三维模型数据采集的新方法引入国内城市三维建模。在这一技术支撑下,2009年上海院顺利完成了中心城区120平方千米的三维建模工作,顺利完成了中心城区120平方千米的三维城市模型,建成各类模型数10万个。除了将居民区制作成标准模型,将地标性区域制作为精细模型或者超精细模型外,还特别对陆家嘴、南京路步行街、豫园、徐家汇商圈、人民广场和外滩等热点区域超精细小场景,以三维直观的感受,为安全保卫、应急服务、公用管理、电子商务等提供支持。
为了提高世博会期间供水、电力等系统的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水平,上海市从2006年开始对自然水网、电力管线等进行了全面清理和GIS建库工作。上海院第二分院专门成立了一支综合队伍,既有能征善战的探测野战军,又有负责系统开发的现代化部队。沈亚妮就是其中的一位女同志。自2009年开始的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她没有休息过一天,徒步测绘排水管道累计7000多千米,雨水口30多万个。通过这个团队3年多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全市数万千米的排水管网和电力管线的全面清查入库工作,为排水和电力规划、调度、运营、养护提供了保障,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生活基础设施管理水平。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