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古称岷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山多川少、地质结构复杂、灾害频发。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800多处,近十万人面临地质灾害的威胁。2012年5月10日岷县爆发暴洪泥石流灾害,造成47人死亡,近10万亩耕地被毁,财产损失达76亿元;2013年7月22日岷县发生6.6级地震,92人遇难,十万多间房屋倒塌,财产损失达175亿元。“灾情就是命令、重建更是责任”!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灾后重建,我和岷县国土资源局的同志都冲在最前面。
2013年正月初八,岷州大地还是冰天雪地,我们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5?10”暴洪泥石流的灾后重建工作。为了不误农时,我们要赶在春耕之前把近十万亩的耕地复垦后交给乡亲们。项目下达了,资金到位了,施工队伍进场了,无奈经过暴洪泥石流洗劫的山川上,本来就很薄的土层没有了!没有土,地怎么造?我们坚持一个字——“找” !冒着严寒,我带领同事和乡亲们一起寻遍了附近的山山沟沟,有的同志摔到沟里受伤了,有的同志腿被山石划破了,大伙儿的脚上也都磨出了好几个血泡。一连三个月,白天与群众一起找土、干活,动员和组织所有的力量加快施工进度,晚上还要与施工队的工友们商讨施工方案,寻找破解难题的良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吃过一次安稳饭。天道酬勤!经过近三个月的日夜辛劳,总算在春耕之前,把复垦好的九万一千多亩土地交到了老百姓手中。乡亲们感动地说:“共产党好啊!我们又有地种了!我们又有希望了!”
“5?10”灾后重建刚告一段落, 2013年7月22日凌晨7时45分,岷县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道路中断、通讯中断,房屋倒塌、人员被埋……伴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和剧烈的颤抖,千年药乡瞬间满目疮痍!危难时刻,我立即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就近组织矿山企业的机械设备抢修道路,我们紧急打通的道路,成为群众唯一的“生命通道”;随后,我带领同志们徒步深入重灾村社了解情况,在外援力量尚未到达之前,组织群众开展自救,紧急转移重伤员;在省、市专家和技术人员到达后,组成136人的排查队伍,在全县排查出82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并树立了警示标志、拉起了警戒线、确定了监测人员、配备了监测设备、制定了应急预案、向周边群众发放了明白卡。
记得在转移受灾群众时,一位老大娘死活不肯从家里搬出来。我对身边的同事们说:“背,一定要用我们的背把大娘背出来,宁可让群众当面骂娘,也绝不能让群众的生命受到威胁”。当村民们都安全转移了,我们又摸着黑,冒着不时掉落的山石和滑坡的危险,赶往下一个村子。经过暴洪泥石流和地震两次重大自然灾害,群众把土地视为唯一可依靠的资源,惜土如金!可是所有的灾后重建,学校、医院、民房都需要征地,但不少群众不配合征地。我就带领乡镇和国土局的干部职工进村入户讲政策,苦口婆心讲道理,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近4000亩的征地任务,确保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灾后重建时,我们对所有的建设场地都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不适宜建设的全部重新选址,需要配套治理的全部安排治理项目。尤其是全县27个民房集中安置点,我们坚持“乡镇选、群众议、专家评、国土定”的原则,确保每一个安置点选址安全、群众满意。为了让群众和建设单位放心建设,我们坚持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先行,用行动来让群众放心,用工程来让群众放心;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我们采取“工程监理+群众监督”的工作模式,在每一个施工场地,都组织了村民代表做质量监督员;为了把国土资源项目建设成廉洁项目,我们完善了制度、细化了措施、落实了责任,力争算好每一笔账、花好每一分钱,坚决杜绝“项目完成了、干部完蛋了”的现象发生。截至目前,共完成了14个土地复垦项目、50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总投资近5亿元。如今,岷县城乡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成为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最美丽的建筑。防灾减灾体系日趋完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也远远超越灾前水平。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数国土人以无怨无悔的为民情怀从事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作为岷县国土资源局的“带头人”,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今天,组织给了我如此高的荣誉。我深知荣誉就是压力,荣誉更是动力!我一定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努力做好岷县的国土资源工作,为全县的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