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们选择了艰苦而光荣的地质工作,怀着青春的梦想和激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我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高唱着《勘探队员之歌》,抱着“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的坚定信念;我们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崇山峻岭、戈壁沙漠、雪域高原,把汗水洒在了祖国的美丽山川,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地质事业,也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能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我们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大学毕业36年来,我一直从事着自己所最钟爱的地质事业,先后主持1:20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21幅,主持1:5万地球化学调查和1:25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12幅,主持山东省区域地质志和山东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主持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科学研究、地质勘查规划、综合研究等项目二十余项,取得了一批重要地质成果。其中,由我主持的1:20万和1:5万基础地质调查,建立了胶东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格架,使胶东地区前寒武纪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土资源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合作开展的《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开创了山东省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先河,首次从地质学、地球化学入手,研究和揭示了地质、地球化学与农业科学、生态学、环境学、人类健康的关系,把地质学、地球化学应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山东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编制了首张全省大地构造相图,对全省煤、铁、金、银、铜、铅、锌等23个重要矿种进行了资源潜力预测,共圈定预测区1124个,首次定区段、定深度、定量预测了各矿种资源量,为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危机矿山找矿、矿产资源勘查部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热爱地质工作,甘愿把汗水挥洒在山野之间,甘愿用脚步证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渴望让梦想在地质野外一线绽放绚烂的光辉。1999年,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安排我组建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在一无人员、二无场所、三无经费的困难条件下,我本着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地质调查院的建设中,并谢绝到省国土资源厅任总工程师的安排。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组建了一支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地质调查队伍,并带领这支队伍承担了国家和山东省重大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为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面向全国地质工作者、最高层次的地质科学奖,是我们每个地质工作者毕生的梦想。获得这个奖,既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巨大关怀,也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更是我们从事地质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奋发向上,继续发扬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承担起新时期地质工作的重任,点燃新时期“地质之光”。
一是认真学习李四光先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大业为重,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岗位,把一生献给钟爱的地质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二是自觉传承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怕流血流汗,不畏艰难险阻,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获取第一手野外地质资料,为地质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三是学习李四光先生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积极开展地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把地质科学与高新技术相融合,建立地质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创立与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地质科学理论体系,提高我国地质调查、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教育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以满腔的热血投身地质事业,为国家繁荣昌盛作出地质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