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5日,我收到杨衍忠同志托人带来的一封信,信中写到:我现在身体很不理想,我江西南部九套地质卡片基本完成,本想定稿,估计有困难,我要将这600万字几百张图无偿献给大队,献给国家,献给党。估计可提供几百处找矿信息。这可能是我为地矿事业奉献最后的力量。
看完信我的内心被深深的震撼了,脑海中他的体弱多病的形象瞬间变得异常高大、丰满。第二天我和队长匆匆赶到医院看望他,只见他呼吸急促,双眼布满血丝,他用微弱的声音说,谢谢你这么晚还来看我。没能最终完成定稿,听到这话我们的眼眶湿润了。医生告诉我们,他的肺已经坏死了,肺穿孔,单肾功能衰竭,为了完成找矿文稿他彻彻底底的耗干了自己。这位有48年党龄的老同志,用毕生的精力和追求,兑现了自己在鲜红党旗下的庄严承诺。杨衍忠同志196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入党的那一刻起,他的行为标准就是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他曾四十多次受到表彰,多次被局、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十分看重党组织给的荣誉,常年把优秀共产党员证书整齐地放在床头,当子女看望他时,就拿出给他们看,以此激励子女努力为党工作。
杨衍忠同志酷爱地矿事业,从他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他的理想和追求就是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
38年的地质工作,他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找矿项目,作为主要发现者之一的会昌岩背锡矿,锡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三、江西第一。早在1985年,他的心中就有一个愿望,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江西南部地质矿产和各类异常资料卡片,为了实现这个愿望,退休以后他断然拒绝多家私营企业的高薪聘请,他每天坚持10多个小时,透过放大镜前的各种数据,他的眼睛像鹰一样穿越岩层,将江西南部每一个矿点的分析结果,写成600万的文字。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预感时间不多了,他像一位斗士,每天与疾病抗争,不顾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与时间赛跑,仍坚持写七八个小时,有时候,写上十几分钟,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斜靠在床上,吸上几分钟氧气,稍加休息,提笔再写。
住院的前一周,已经持续高烧的他,强忍着病痛把所有的手稿和资料全部搬出来,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同时他没有忘记把全年的党费都交齐,等做完这一切他终于撑不住了,住进了医院。
医生说,其实他的肺在半个月之前就已经穿孔,形成了气胸。
他的大儿子杨忠明告诉我,父亲进入昏迷以后,叫他他不应,凑近他耳朵说,“爸,您快醒过来,那些卡片还等您去定稿呢!”这时他的眼睛突然睁开了,闪着光。这位可敬的老同志,在生命弥留之际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这些文稿。
杨衍忠同志贡献很大,却从未向组织上提出哪怕给一点点纸张这样的要求,记得我第一次到他家中探望时,他就感慨地说,在有生之年没能为国家找大更多的大矿心有不甘啊!望着满屋对方的资料和手稿,望着挂历上药品说明书的背面写满密密麻麻的文字、数据,望着墙上在赣南区域范围内注着各种标记的地图和桌上的放大镜,望着柜子上成堆的药瓶,想象着他平时撰写文稿时的情景,一种敬佩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深感愧疚。我马上要求有关部门做好服务工作,他摆摆手婉言谢绝了。
在杨衍忠同志遗留文稿的捐赠仪式上,他的妻子对我说这下老杨可以安息了,因为他最后的心愿实现了。是啊,这是他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以惊人的毅力,耗费了近60天的心血磨砺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遗产,文稿内容丰富、系统完整、图文并茂,涵盖了江西南部地质矿产的原始资料、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资料及其研究的成果、认识和工作建议等六大方面的内容,共计2850万字。这是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矿,文稿填补了很多空白,按行政区域划分,对赣南18个县(市、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地矿总结,用600万字编辑整理处理的2974处矿化点、310处异常点,其价值不可估量,对江苏推进剑南地质找矿突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是一座宝贵的精神富矿,他为每一位共产党员、每一位地质工作者树起了一座景仰的丰碑。
谢谢大家。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