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西省地矿局优秀党员、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原物化探高级工程师杨衍忠的感人事迹经本报等数家媒体报道后,在国土资源系统、地勘行业和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近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采访组也专程赶赴江西采访。在详细了解了杨衍忠的典型事迹后,采访组人员感叹地说:“老先生的俭朴、严谨和工整感人至深,这不仅是物质的食粮,更是精神的食粮。他的事迹内涵丰富,让人震撼。他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是江西地矿的骄傲,也是科技工作者的骄傲、知识分子的骄傲。”这一席话,无疑抓住了宣传报道杨衍忠典型事迹的目的与真正意义。
(一)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魂”与“神”,就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正是凝结这种精神的源泉。
其实,人类从在大地上拾起第一根木棒、在山洞里点燃第一堆篝火的时候起,就开始了寻找力量的征程。
19世纪德国军事家和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曾说:“历史最能证明精神因素的价值和它们的惊人作用。”
在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有这样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其中的“星空”和“道德定律”,无疑也是我们所说的精神。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20世纪90年代写过一本书,名叫《力量转移》。他认为,从远古至今,力量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暴力、财富和知识。可惜,托夫勒忘记了另外一种重要的力量,一种可以贯穿所有现代力量的力量。那就是道德和信仰。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精神信仰,就成了无根的游魂;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品格,就等于“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就会丧失灵魂,迷失方向。因此,一位哲人这样说过,时代的列车在拐弯处,常常会摔出一部分人。这部分人,都是灵魂浮躁的人。
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可见,不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个人,都需要精神,都需要理想和信念的力量。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因此,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良好的社会,不仅应该向其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环境、公正秩序,还应该对其社会成员进行道德引导、教化和精神塑造。
伟大的时代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撑,伟大的事业需要榜样力量的引领。在当今思想观念价值多元、多变的条件下,以身边的先进典型凝聚的先进文化来主导社会潮流,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鲜活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不仅可以创造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宝贵经验,成为对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教育的好教材,还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风气的形成,激励人们为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早在去年8月19日~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明确提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习近平同志的上述重要讲话,不仅从认识论的高度和方法论的角度,深刻阐释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应具备的战略视野、全局意识、分析研判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途径。
新闻宣传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如果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深谋远虑,就无法从趋势上准确把握;不会在大事上浓墨重彩,就难以做到棋高一着,率先一步,进而把握舆论的主动权。
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即“中国梦”的重任,保证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航向,新闻宣传思想工作就要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这就是当前新闻宣传工作的战略视野和全局意识,也是最大的政治。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宣传工作的力度,使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同时,要通过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先进典型和人物事迹的可贵之处在于体现出的精神品格,在于这种精神品格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而典型报道的目的是为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塑造学习的榜样。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能够在各个层次的社会群体成员中引起反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榜样、学习榜样、赶超榜样、争当榜样的浓厚社会氛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把平时的新闻比作常规武器,典型就是原子弹,它是以猛烈爆炸的方式,以强大的冲击波、辐射热,搅动读者平静的生活,推动他们的思考,改变他们的行为。”像焦裕禄、雷锋、孔繁森这样的先进典型,正是以“猛烈爆炸”的方式,“搅动读者平静的生活”,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
典型报道既是新闻符号的一部分,也是一个社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表达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先进典型报道传播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质,传播的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因此,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典型报道客观上能够成为历史的记录,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的集体记忆。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他们的精神品格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和力量。
(三)
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
辩证唯物论告诉人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典型报道只有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脉动,符合了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榜样的力量才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实现由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飞跃。
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
杨衍忠同志出身于红色家庭,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地质技术人员,也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的优秀代表,是在创先争优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杨衍忠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集中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在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的激励下所呈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集中展示了新时期地勘行业弘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时代风貌。
杨衍忠,是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崇高信仰,什么是理想追求,什么是感天动地,什么是可歌可泣……杨衍忠是赣南地质调查大队的光荣,是江西省地矿局的骄傲,也是广大地勘人的榜样。
崇高精神是引领人们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杨衍忠,这位历尽病痛折磨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著、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成为践行伟大的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宣传报道杨衍忠精神,就要抓住这种精神的精髓,那就是心无旁骛、坚守信仰、矢志不渝、无限忠诚的政治定力,酷爱事业,执著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品质,胸襟坦荡、甘为人梯、乐于助人、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怀,兢兢业业、不断学习、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当然,我们也要大力宣传报道他如何把爱和责任化作坚强,如何把奉献付出化作生命的赞歌,如何将病魔缠身的身体化成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生命绝响。
把杨衍忠同志的事迹展现出来,把他身上凝聚的那种看似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的精神传播到整个行业乃至全社会,进而把它和每个时期涌现出的时代精神汇流成河,成为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成为我们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和地勘行业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的力量之源,是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和光荣使命。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宣传报道杨衍忠典型事迹的意义、初衷和用心所在。
让我们再一次向这位可敬的老人致敬!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