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2-04-13 10:00地点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职工会议室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巡视员 夏俊]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闻发布会。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一直高度重视。特别是继去年发出《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后,今年国务院又批准实施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是面向大家通报相关情况。
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的有: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崔瑛同志、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巡视员兼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柳源同志、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田廷山同志。
下面,首先请崔瑛主任通报近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情况,以及《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精神。(2012-04-13 10:02)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 崔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多次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去年,国务院第157次常务会议研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国务院办公厅随后又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今年,国务院同意印发实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现将以上《规划》编制背景及部署情况通报如下。
一、全国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据1999年以来的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全国除上海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截至2011年底,已记录编目的灾害隐患点超过25万处,直接威胁人口达1300多万人。其中,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广西、广东、陕西、湖南、山西、湖北、甘肃等省(区、市)最为严重,灾害隐患点累计超过全国总数的70%。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平原和山间盆地内,主要涉及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地裂缝灾害主要分布在汾渭盆地、河北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中北部地区。
(2012-04-13 10:05)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 崔瑛]二、“十一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十一五”期间共发生地质灾害近20万起,造成近6000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元。与“十五”期间近10万起、4300多人死亡失踪、212亿元经济损失情况相比,地质灾害发生起数翻了近一番,死亡失踪人数增加了近30%,经济损失下降了约14%。地质灾害频发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极端天气、地震频繁发生。
2006年以来,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600多起,避免人员伤亡20多万人,防灾减灾效果明显。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得益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狠抓落实,得益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得益于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指导有力,特别是得益于专业队伍、专家和群测群防监测员守护生命、守护家园的辛勤付出。
(2012-04-13 10:07)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 崔瑛]三、“十二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是在充分总结前期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基础上,结合灾害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具体隐患点及防治体系存在的不足等作出的部署和安排。编制工作历时一年多,其间多次征求地方和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的意见。具体任务主要有五项:
一是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至2015年底以前,完成全国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的1∶5万地质灾害调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防治区内2050个县的年度地质灾害排查;4900个重点集镇的勘察;整合集成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和重要集镇地质灾害勘查等成果,分别建立省级和国家级地质灾害数据库,开展综合研究。编制各省(市、区)及全国地质灾害专业图件,分析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发育分布规律,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建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政府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二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2015年底前,在威胁500人以上的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点中,选择威胁人口多、工程治理难度大、暂时不能采取搬迁措施、目前处于缓慢变形或局部变形的滑坡、泥石流重要地质灾害点进行专业监测。通过专业监测,分析数据,适时做出预警预报信息。规划建设2004个县(区、市)的地质灾害防御监测预警平台,320个地级市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在防治区内建立县、乡镇、行政村三级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群测群防,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工作。
(2012-04-13 10:13)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 崔瑛]三是搬迁(避让)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015年底以前,对人口密集区、大中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的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有效治理。结合国家扶贫开发和全国小城镇建设,对有明显迹象直接威胁分散居民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有计划的搬迁避让工程。对新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实施应急处置工程。
四是应急技术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应急技术机构,开展值班值守、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模拟仿真、风险评估和治理工程快速设计等应急响应技术工作。建立完善包括应急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远程视频会商系统、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等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完善包括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决策支持、预案管理、资源调度、灾情险情分析、应急决策专家支持、培训与演练等的综合应用技术系统。配置应急调查监测装备、应急保障装备等技术设备。
五是科学技术研究支撑。通过开展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与防控研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集成平台研发、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组合技术方法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地面沉降地裂缝形成机理与防控对策研究、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公共管理研究七个方面的专题研究,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典型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风险区划和防控技术方法进行探索,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控工程技术与应急处置水平。
(2012-04-13 10:14)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 崔瑛]《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工作安排,充分考虑了与国务院审议批准的《全国中小城市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中滑坡、崩塌、泥石流防治,《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中地质灾害的防治内容以及《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玉树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衔接,避免重复投资,实现防灾减灾效益的最大化。
今年,我部和有关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要求和有关规划安排,全面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建设,重点指导各地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们有信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组织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在广大专业技术力量的有力支撑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30多万群测群防监测员的守护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2012-04-13 10:15)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巡视员 夏俊]谢谢崔主任。下面请柳源任通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情况。(2012-04-13 10:27)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巡视员兼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柳源]媒体的各位朋友,我今天向各位通报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情况。
三峡库区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始于2001年,中央财政从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中安排了113亿元。共计治理崩塌、滑坡430处,高切坡2874处,库岸防护180千米,搬迁避让4万6千多人,对库区的255处重大崩塌滑坡和预测可能塌岸的库岸段进行了专业监测,建成26个区县级监测站,对3千多处崩塌滑坡和预测塌岸段实施群测群防监测。
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防治,使三峡库区近百座移民城镇和大量复建设施的地质安全得到加强,满足了三峡工程135米、156米水库蓄水及175米试验性蓄水要求,经历了三峡水库水位升降、暴雨以及“汶川”大地震等各种工况的考验,有效保护了库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库区群众的生存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03年6月,三峡工程实现了135米蓄水,7月即发生了湖北秭归千将坪大规模滑坡,当时300多间房屋被毁。由于预报及时,1000多人成功撤离。此后,尽管每年都发生多起崩塌滑坡,但是由于监测到位、预警及时三峡库区已连续9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其次我想汇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
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历来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在自然状态、水库蓄水及人为活动因素影响等情况下,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地质灾害或险情;加上三峡库区人口密集,一旦产生地质灾害危害较大。
据国内外水库建设的普遍规律,新建水库蓄水后至高水位初期3年-5年内将集中产生大量新生滑坡和塌岸。三峡库区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综合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库区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其严峻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由于地质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尚不能准确掌握,防治难度大。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灾(险)情超过70%为突发性地质灾害。
二是部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受水库水位升降影响出现灾(险)情,且有逐渐增多趋势,需要及时采取工程处理或搬迁避让措施。这里有个数据,135米蓄水3年运行期间,库区一共发生变形滑坡塌岸177处,年均大概60处,除千将坪滑坡为特大型灾情应急处置外,其他以中小型应急处置为主。2006年汛后三峡工程实现了156米蓄水,至2008年汛后175米试验性蓄水前地质灾害的险情一共是152次,年均大概70多次。自2008年9月175米试验性蓄水至2009年底,库水位经历了两次高水位蓄水和一次大落差降水,在此期间,地质灾害险情应急共196次,而且其中以中型险情应急处置为主,大型、特大型险情明显增多。
三是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初期,库岸受高水位的长期浸泡和近30米水位落差的影响,地质稳定性难以判断。
四是地质灾害造成涌浪灾害的危险逐步显现,一些位于库区沿岸的滑坡和塌岸,即使灾害体上没有人员和房屋,但涌浪灾害的危险性对长江航道构成严重威胁。例如2009年4月重庆云阳凉水井滑坡、5月巫山龚家坊崩塌等,特别是去年10月,巫山望霞危岩出现险情,重庆决定临时封锁长江航道。
(2012-04-13 10:27)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巡视员 夏俊]下面请田廷山常务副主任通报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有关情况。(2012-04-13 10:27)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巡视员兼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柳源]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今后一段时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样,重点都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建立完善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国务院已经印发了《三峡后续工作总体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库区滑坡崩塌危岩体工程治理、塌岸防护、滑坡崩塌危岩体和塌岸监测预警、滑坡崩塌危岩体避险搬迁、科学研究等任务。我们将按照规划安排,配合湖北省、重庆市做好各项任务的实施。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是开展355处滑坡崩塌危岩体工程治理。
二是实施库岸防护 166 段,共计库岸长度150千米。
三是开展监测预警。对现有的5386处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其中对182个隐患点,影响比较大的实行专业监测。
除此之外,还要对一些需要进行搬迁避让的人员实行搬迁,大约涉及10万人左右。过去都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库区,但是三峡库区涉及水位的波动,所以每年都会组织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实行巡库。(2012-04-13 10:28)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 田廷山]各位朋友上午好,我把2011年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情况跟各位朋友通报一下。
2011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664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19起,277人死亡失踪、13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0.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明显减少。
2011年地质灾害发生在我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内,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西南局部、华南局部、华东部分地区。重点地区是陕西南部和中南部、四川东部和中东部、湖南北部,浙江、江西和湖北西部等。上海、天津、宁夏和海南4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湖南、四川和陕西;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陕西、四川和广西;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四川、甘肃和云南。
2011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403起,成功避险人员34456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7.2亿元。
今年1-3月情况。
1-3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413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7起,造成30人死亡失踪、2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305.62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增加3.4和2.7倍,直接经济损失减少84%。今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已经显现。
1-3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4起,成功避险人员261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96.6万元。
(2012-04-13 10:36)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 田廷山]2011年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情况我们总结以下几条:
(一)认真履行值守职能。
部认真编排应急值班表,特别是节假日、汛期司领导带班和值班人员的安排,值班人员出差或有事时及时调整,全力做到人不脱岗。加强信息报送,全年累计值班800多人次,接报处理值班信息1000多件,编辑部内要情1000多件、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日报124期、国务院值班信息110多期、中办、国办要情信息10多件,未出现因自身原因造成的信息迟报、误报等问题。注重值班信息及时转换为政务信息和宣传信息,应急办、部督查室、新闻处和国土资源报社、信息中心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报送渠道。认真整理汇报材料,关注重大灾情的进展情况,做好每二周一次的国务院应急办视频点名工作。
(二)协调应急抢险工作。
针对强降雨和重大灾害预测区域,全年国土资源部共派出50多个由部领导、司局长带队的工作组,汛期调动了7大片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长期驻守18个重点省份开展巡回检查。各省国土资源部门共组织开展督促检查405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3.8万人指导各地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和复查工作。汛期,广西桂林、陕西略阳、西安等地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灾情险情发生后,紧急派遣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抢险救灾,防止出现二次伤害,完满完成了应急处置任务。
(三)扎实推进应急演练。
2011年,部把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作为防灾减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重要工作来抓,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大中小规模、不同类型的演练,尤其开展一些小型的、简单易行的演练。应急办、应急中心加强指导,及时做好应急会商或现场技术指导。2011年全国共组织开展不同规模地质灾害演练3105次,参加人数达到100多万人,通过演练示范,险情出现时,地方决策果断,避险路线场所明确,防灾减灾效果明显,对2011年因灾死亡失踪人员减少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不断提高应急演练的水平,总结积累演练经验,应急办收集了全国近100起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典型案例材料进行整理汇编,供大家学习借鉴。
(四)督促建设地方机构。
为落实国务院《决定》精神,督促指导加快地方应急机构建设,部组织召开了《全国地质灾害管理五条线建设经验交流会》,通报全国“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五条线建设情况,交流各省五条线建设经验,对各省应急机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五)强化预警预防服务。
在与中国气象局继续合作的基础上,联合成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联络组,下发文件进一步推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向基层延伸。全国已有30个省份、253个地市、1265个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全年共制作预警产品153份,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发布,新增国土资源手机报、微博空间、QQ群、飞信等现代通讯发布手段,及时向社会公众和管理人员发布信息。
(六)制定完善规章制度。
全面梳理完善应急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工作注意事项、信息报送流程、值班信息与日报编写注意事项等要求,对各项制度和办事程序进行了修改完善,编制完成《应急值班工作业务手册》。为加强地方信息报送工作,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工作通报制度,汛期每个月对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2012-04-13 10:43)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 田廷山]2012年工作重点。
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部将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在国务院应急办和部党组总体部署和要求下,继续加强值守、完善制度,不断提高应急能力。今年,部将以落实国务院《决定》为重要抓手,以提高应急技术水平为工作重点,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做好趋势会商和预警预报工作。2月份与中国气象局、地震局、各省厅联合开展全年地灾趋势会商,作出了全年趋势预测的初步结果。5-9月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地质灾害的气象预警工作,加强与广电总局联系,联合开展利用卫星广播系统发布预警信息试点,逐步向全国推广。
2. 召开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和技术培训的相关会议,对各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应急机构管理和技术水平。发挥好武警黄金部队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
3.发挥片区专家的作用,要做好汛期的巡查、核查、检查工作,要加强基层的应急避险能力,加强专业队伍的应急、调查、监测、处置能力。
4.继续加强全国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编制出版相应的应急演练实例汇编,同时要编制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的技术指南,要做好其他的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比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技术指导标准指南》等技术文件,做到全国应急工作的规范统一。
5.要指导应急中心开展应急关键技术的立项、研发和实施工作,做好示范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等工作,研发数字化应急预案和应急决策支撑系统,完善应急平台的建设,提高自身的能力,提高全社会的应急水平和意识。
同时,要根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要做好国务院《决定》落实情况的检查工作,对以往的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进行总结,提出今年工作的重点,把今年的工作争取全面的完成。
我就通报到这里。(2012-04-13 10:50)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巡视员 夏俊]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国土资源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2012-04-13 11:0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