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直播 > 2012 > 《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新闻发布会 > 背景资料

我国油气资源储量产量进入高位增长期

2011-11-28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王琼杰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未来20年,我国油气储量产量有较大增长空间,石油地质储量高位稳定增长,天然气地质储量高位快速增长。”11月24日,在国土资源部举行的《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以下简称《动态评价》)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司长彭齐鸣表示,“十一五”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喜人,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增长49%,石油地质资源量增长15%。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全国油气勘探累计投资2788亿元,年均558亿元。全国新增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57.5亿吨和3.1万亿立方米,较“十五”时期增加7.7亿吨和0.4万亿立方米,分别增长15.4%和14.8%。

  《动态评价》获得了对我国油气资源潜力的最新认识:石油地质资源量881亿吨、可采资源量233亿吨,天然气地质资源量5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32万亿立方米,分别比“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增加116亿吨和21亿吨、17万亿立方米和10万亿立方米。

  《动态评价》还显示,我国油气资源基础比较雄厚,油气产量将从2010年的2.8亿吨油当量增长到2015年的3.6亿吨、2020年的4.1亿吨、2030年的4.5亿吨。(详见A3版)

  “未来20年,我国油气储量产量有较大增长空间,石油地质储量高位稳定增长,天然气地质储量高位快速增长。”11月24日,在国土资源部举行的《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司长彭齐鸣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十一五”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喜人,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增长49%,石油地质资源量增长15%。

  油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性资源,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国家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二者的对外依存度都超过了50%。提高国内油气产量,减少对外依存度,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提高产量必先摸清家底、查明潜力、确定储量。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展过两次大规模的全国性油气资源评价,但是,近10多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三大石油公司和中联煤层气公司分别在各自勘探开发区域内及有关盆地进行了油气资源及煤层气资源评价,可是在原则、思路、方法和标准以及结果表达等方面不尽一致,还有重复和空白的盆地没有进行评价,而煤层气的评价力度不够,油砂、油页岩资源还没有进行评价。所以,这些评价结果还不能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油气资源的潜力,不能直接客观地反映我国油气资源潜力。

  “开展油气资源评价,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减少对外依存度,对确保我国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车长波表示。

  这次,国土资源部首次向公众发布的油气资源年度动态评价成果,全面反映了我国油气资源评价最新成果,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勘探开发过程、评价结果、储量产量增长趋势、勘探领域及政策建议等。

  《动态评价》成果喜人

  事实上,2003年~2007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就联合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获得了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砂和油页岩5种资源潜力,预测了石油、天然气2006年~2030年储量和产量增长趋势,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制定能源和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以来,随着油气资源勘探投入不断增加、理论认识不断提高和方法技术的不断进步,全国石油储量进入高位稳定增长阶段,天然气储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为及时掌握全国油气资源潜力变化情况,反映重点盆地油气勘探进展,“十一五”以来,国土资源部确立了“以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为基础,以规范的评价方法、参数和技术为标准,以石油公司、油田为骨干,以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业务支撑,采取专家技术把关,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认真总结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以来油气勘探开发新成果、新进展和新认识,跟踪新区、新领域、新层系油气增长,预测油气资源增长趋势,及时客观地评价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和发展前景”总体原则,组织石油公司及油田分公司选择了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琼东南及北部湾等6个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或进展的地区和盆地作为动态评价区,通过总结地质规律,深入剖析油气勘探开发成果,在沿用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参数的基础上,系统完成了‘十一五’油气资源动态评价工作。

  “选择这6个盆地作为评价对象,主要是基于重点考虑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以来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较快的海域、滩海和中部油气盆地,石油侧重渤海海域(含滩海)和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侧重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通过动态评价,还有效解决了部分盆地油气高探明程度引发的勘探规划部署难的困惑。”彭齐鸣说。

  这次动态评价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还得益于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和思路清晰。本次评价从2008年到2010年,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分公司、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油研究总院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单位负责评价研究,并由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负责成果汇总研究。评价资源序列包括油气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并根据油气勘探开发进展,确定盆地、坳(凹)陷、领域或重点层系作为评价单元;在总体沿用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完善了部分方法参数,发展了以统计法为主并与成因法、类比法组合使用的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

  “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是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政府层面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评价,是积极应对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满足低碳经济对清洁能源的强劲需求、缓解我国逐年攀升的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的重要举措。”彭齐鸣说,“同时,还为我国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能源及油气资源发展战略,以及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油气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开启了油气资源常态化评价的新机制、新模式,是政府组织、专家把关、产学研结合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评价成果看,更是令人振奋:获得了渤海湾等6个盆地油气资源评价最新成果,总结了油气地质理论新认识和勘探新进展,完善了评价方法参数,更新了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数据库,获得了全国油气地质资源量、可采资源量,同时更新预测了2030年前全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提出了勘探方向和政策建议。

  据《动态评价》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油气勘探累计投资2788亿元,年均558亿元,比“十五”翻了一番。主要实物工作量大幅度增长,完成二维地震41.5万千米,三维地震16.1万平方千米,施工探井1.6万口。

  全国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7.5亿吨,较“十五”增加7.7亿吨,增长15.4%,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亿吨以上。相继探明古龙、塔河、兴隆台、南堡、姬源、华庆等6个地质储量大于1亿吨的油田,其中4个位于开展动态评价的鄂尔多斯和渤海湾盆地。发现和落实了鄂尔多斯华庆和姬源、海拉尔-塔木察格、准噶尔西北缘、松辽岩性、渤海湾滩海、塔里木哈拉哈塘等超亿吨级规模储量区。

  同时,2010年全国生产原油2.01亿吨,首次突破2亿吨,从“十五”末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第4位。鄂尔多斯盆地和海域油气年产量分别跃升到5000万吨级油气当量水平,成为继松辽和渤海湾盆地陆域之后的两大油气重要生产基地。

  天然气的成果更是可圈可点。“十一五”全国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1万亿立方米,较“十五”增加0.4万亿立方米,增长14.8%,年均新增超过6000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储量连续八年超过5000亿立方米。相继探明徐深、苏里格、靖边、普光、合川、广安、新场、安岳、克拉美丽和塔中I号等10个地质储量大于1000亿立方米的气田,其中7个位于开展动态评价的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发现和落实了松辽深层火山岩、鄂尔多斯苏里格和靖边、塔里木塔中和库车、川中须家河组、北疆石炭系等超千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区。初步形成了苏里格、塔北等万亿立方米级大气区。南海深水天然气勘探取得突破,相继获得荔湾3-1和流花29-1等重大发现。2010年全国天然气产量942亿立方米,较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加近10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从“十五”末的世界第14位跃升到第6位。

  《动态评价》还获得了全国油气资源潜力的最新认识:6个盆地油气资源动态评价结果相对于“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全国石油地质资源量881亿吨、可采资源量233亿吨,比“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分别增加116亿吨和21亿吨,探明程度36%,储量产量稳定增长具有资源保障。其中,渤海湾盆地滩海、海域中深层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盆地地质资源量由225亿吨增加到277亿吨,可采资源量由55亿吨增加到66亿吨。鄂尔多斯盆地低渗、特低渗储层开发技术的进步拓展了资源领域,地质资源量由74亿吨增加到129亿吨,可采资源量由17亿吨增加到25亿吨。北部湾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净增7.6亿吨,增长了一倍;珠江口盆地净增1.3亿吨。但是,石油资源品质变变差,低渗、稠油、深水、深层资源的比重进一步增大。

  全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5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32万亿立方米,比“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分别增加17万亿立方米和10万亿立方米,探明程度18%,储量产量快速增长,资源基础雄厚。其中,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开发技术的进步,使得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由4.7万亿立方米增加到15.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由2.9万亿立方米增加到8.9万亿立方米。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勘探连续获得重大发现,地质资源量由5.4万亿立方米增加到9.3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由3.4万亿立方米增加到5.8万亿立方米。渤海湾盆地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净增0.57万亿立方米,珠江口盆地净增1.22万亿立方米,琼东南盆地净增0.72万亿立方米,北部湾盆地净增0.07万亿立方米。然而,天然气资源中低渗、深水、深层、含硫化氢的资源占有较大比重。

  在分析油气资源地质资源量增长的因素时,《动态评价》指出,从“十一五”动态评价的6个盆地看,油气资源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勘探投入增加。2004年~2009年,渤海海域实施二维地震1万千米,三维地震1.6万平方千米,钻井198口,勘探工作量大增,获油气新发现33个。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累计实施二维地震3.7万千米,钻井3873口,获工业油流井1452口;天然气勘探实施二维地震7.6万千米,钻井1267口,获工业气流井588口,钻井数几乎等于全国其它盆地天然气钻井数之和。截至2007年底,四川盆地所有勘探区块的二维地震测线已全部覆盖,测网密度达到2000米×2000米,全盆地累计完成二维地震25万千米,三维地震1.3万平方千米,各类探井3553口,获工业油气流井1456口。

  二是地质认识不断深化。由于渤海湾盆地砂岩隐蔽油气成藏理论不断深入,综合识别技术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证实了岩性油气藏连片分布,从而获得了油气成藏新认识、新模式,即渤海中深层是寻找优质油气藏的重要领域。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同期发育了大规模三角洲砂体,与优质运聚条件构建了盆内大面积石油资源基础。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生烃强度控制天然气分布范围,沉积相、成岩相带共同控制了上古生界天然气优质储层分布,奥陶系古岩溶台地展布控制含气规模。这些理论认识的突破,为获得万亿立方米大气田奠定了重要基础。四川盆地东北沿开江-梁平海槽台地相长兴-飞仙关组礁滩复合体富含天然气,是寻找大气田的新领域。以岩性理论为指导,认识到大面积岩性是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之一,实现了从局部构造勘探向大面积岩性勘探的转变。南海北部构造特征和有利的继承发育坳陷,确定了北部深水区主力烃源岩是渐新世早期海陆过渡相煤系和海相泥岩,新构造期断裂活动强的单元油气易发生垂向运移,并在凹中隆构造圈闭中成藏。

  三是勘探开发技术进步。渤海湾盆地隐蔽油气藏综合识别技术不断提高,测井技术进步使渤海低阻油层得到有效识别,解放了这部分资源。水平井钻探、压裂技术等低渗透油气藏的技术突破使鄂尔多斯盆地勘探领域进一步扩大,低渗透储量有效动用的下限已下降到0.1毫达西,使得长期认为无开发价值的资源量获得了解放。山地和碳酸盐岩地区地震技术、深井快速钻探技术、裂缝储层综合描述和缝洞预测等勘探配套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四川盆地低效气藏的勘探开发成功率。大胆尝试深水勘探,相继发现了珠江口、琼东南深水天然气田。

  “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稳定国内石油产量,促进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的能源规划目标。从增加的资源潜力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将迎来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期,石油年产量2亿吨以上水平将会持续更长时间。”彭齐鸣欣喜地说。

  未来20年“双量”增长空间大

  尤为可喜的是,2030年前我国油气储量产量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动态评价》表明,石油地质储量处于高位稳定增长阶段。2011年~2015年每5年石油年均探明地质储量为10.65亿吨、10.50亿吨、9.85亿吨、9.25亿吨。到2030年,全国可累计探明202亿吨,年均10.2亿吨。按石油地质资源量881亿吨考虑,2030年的资源探明程度为58%。

  同时,石油年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11年~2030年每5年的年均产量为20443万吨、21419万吨、21925万吨、21492 万吨,峰值产量约2.2亿吨,2亿吨水平可延续到2030年以后。2011年~2030年,全国累计产油42亿吨,年均2.1亿吨。按石油可采资源量233亿吨考虑,2030年石油开采程度为41.5%,属于开发中期,中西部与海域的接替能力逐步提高,并与东部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天然气探明储量则呈快速增长态势。据预测,2030年之前,天然气年探明地质储量仍保持“十五”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2030年每5年天然气年均探明地质储量6198亿立方米、6300亿立方米、6370亿立方米、6375亿立方米。到2030年,全国累计探明22万亿立方米,按天然气地质资源量52万亿立方米考虑,2030年的资源探明程度为41.9%,进入勘探中期。

  天然气年产量也将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2030年每5年的年均产量为1264亿立方米、1796亿立方米、2292亿立方米、2796亿立方米。到2025年,油气“二分天下”格局初步形成,2030年天然气年产量可接近3000亿立方米。到2030年,全国累积产气5.2万亿立方米,按天然气可采资源量32万亿立方米考虑,2030年天然气开采程度为16%。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盆地仍将是我国天然气主产区,进一步加强南海北部深水天然气勘查开发,有望改变我国天然气供应格局。

  总体看,我国油气资源基础比较雄厚,未来20年勘查开发形势持续看好,油气储量高位稳定增长,石油产量稳中有升,天然气产量快速攀升。油气产量将从2010年的2.8亿吨油当量增长到2015年的3.6亿吨油当量、2020年的4.1吨油当量、2030年的4.5亿吨油当量。

  “如果进一步鼓励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海域深水开发,加强陆地新区和中小盆地勘探,加快煤层气、页岩气、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全国油气储量产量还会有更加喜人的增长前景。”车长波表示,“要采取不同极差税费政策,鼓励支持对低品位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还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针对动态评价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新认识和勘探开发新进展,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勘探领域:石油是科学拓展勘探空间,渤海海域应把握“深浅兼顾、重视深层;新老并重,以老带新”的勘探策略,在加强凸起区勘探的同时,还应向凹陷区特别是邻近凸起的斜坡带寻找油气;勘探领域向复杂断块构造、潜山的非均质储层、多油水系统稠油油藏扩展。滩海主要勘探目标是南堡凹陷、北大港-埕北聚集带、白东-歧东深陷带和涧南-新港聚集带。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应重点勘探陕北老区主力目的层长6油层、新发现的长8油层和浅层的长2油层;西峰油田及周边地区要立足长8主力油层,兼探长3油层,探索长7油层;姬塬地区立体勘探和浅油层精细勘探应以长4+5和长8油层为主,以长7油层为勘探接替;华庆地区应对长6油层整体勘探、整体评价,加强长8油层勘探。后备勘探领域包括长10、长9油层等新层系。

  经过近年勘探开发,鄂尔多斯、四川和南海北部深水均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富集区,为此,天然气勘探应侧重资源的富集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应重点勘探苏里格地区西部和南部;靖边-高桥地区重点是二叠系和奥陶系;盆地东部重点是上古生界、多套含气层。远景目标区应关注盆地西北部的奥陶系和二叠系,盆地西南部的二叠系,盆地东部盐下目标区和盆地东南部的二叠系、奥陶系。

  四川盆地应继续深化勘探川东飞仙关组、石炭系,川西与川中的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并加强对上二叠统生物礁气藏、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碎屑岩气藏、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震旦系和下古生界、龙门山前缘、米仓山前缘及洪雅-峨嵋区带的二、三叠系和梓潼凹陷区带的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的勘探。

  南海北部深水勘探重点是白云凹陷、南部隆起区、荔湾凹陷、陵水低凸起、松南低凸起、北礁凸起。

  多方给力促发展

  “为提高我国油气资源的保障能力,解决对外依存度高问题,在10月19日国务院通过的《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中,把能源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摆在了突出位置。”彭齐鸣说。

  这次的《动态评价》对今后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也提出了建议。一是加大油气资源勘探投入。从“十一五”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潜力看,加大勘探投入,增加实物工作量,采用新思路、新机制,创新油气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就一定会获得更多的油气资源发现。今后应继续深化东部老油区勘探挖潜,加快中西部勘探开发接替,促进海域勘探增储上产;要加大岩性领域、海相碳酸盐岩、海域深水区油气勘探攻关,切实保障油气储量接替率良性循环。

  二是促进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今后20年是我国天然气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大力发展中西部、海域深层和东部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加强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完善天然气定价机制,推进深水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国产化,促进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积极促进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

  三是鼓励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和“十一五”油气资源动态评价的数据表明: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中2/3以上是低品位资源,新探明资源中,低品位资源比重逐年上升。动态评价中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资源约占一半,渤海海域稠油、重油约占2/3。因此,要充分总结油气资源在低渗透、稠油、高含水、三次采油及油田开发中后期等特殊条件下的开发实践,建立开发利用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通过级差税费等鼓励政策,切实让低品位油气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四是加强勘探开发技术方法研究。积极鼓励各公司、各油田、各盆地间油气地质理论认识和勘探开发方法技术的交流合作与攻关,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设备的研发。要加快海洋深水地震、测井、钻探等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技术方法研发,努力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积极鼓励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对外合作。

  五是进一步夯实油气基础地质工作。加强油气基础地质工作投入,加快海域油气资源基础调查和基础地质填图,加强青藏地区油气资源地质调查,探索南方海相油气基础地质理论,开展北方中小盆地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价,建设国内外油气资源数据库,深化油气资源评价,为油气资源商业性勘探开发规避风险奠定基础,为勘探竞争性出让提供第一手资料。

  据了解,在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国土资源部将进一步加强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加强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方法研究,开发针对不同勘探开发程度的盆地和地区的新的数学模型,建立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方法体系。加强海域油气资源基础调查,海域油气基础地质填图工作,青藏地区油气资源地质调查,南方海相油气资源地质调查和北方中小盆地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价;系统开展煤层气、页岩气、油页岩和油砂重要区域调查评价及勘探开发示范工程,推进页岩气潜力评价与重点区域优选;加强国内油气资源数据库建设;开展跨盆地、跨区块、跨企业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科技攻关。

  “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工作,我们今年重点开展松辽盆地和东北地区的油气资源及油页岩资源,明后年力争对西部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等重点盆地进行评价,争取用5年时间对全国主要盆地进行一次动态评价。”彭齐鸣表示。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