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键在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正确对待、行动上狠抓落实。
在思想上,一是要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我说的麻痹,准确的说是麻木,年年防、年年干,老一套,好象觉得这些东西差不多了,存在惯性思维,出了大事就后悔莫及。由于这种惯性思维、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就容易导致工作走过场、不扎实、不细致。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牢固树立“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时刻保持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态,时刻绷紧防灾这根弦。正如徐绍史部长指出的:地质灾害会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往往就在一念之差,稍有懈怠、疏忽、大意,就会酿成大灾。我有一年到一个地方去,两个村民组,同样的大雨,后面都有一个泥石流,一个组撤下来了,另一个组没有动,就是因为那个组想不至于,在晚上两三点的时候,在山区大家住的那么分散。这个组坚持以一户一户地叫,大家都撤出来了,可是另一个组21个人都进去了。
二是要克服畏难情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既是比较专业的业务,又是和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具体事务,需要与方方面面打交道、落实工作,需要有耐心和细心,更要有攻难破坚的勇气。对受威胁群众可能存在的侥幸和厌烦心理,应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说,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只要是真正为群众考虑,最终将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在认识上,一是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的不确定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不能简单说加强监测预警,就能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也不是只要开展了调查,隐患就能全部查清。受工作精度、广度和深度等影响,仍然有众多的地质灾害未被发现;受科学认知程度和地质灾害诱发因素的复杂性所限,已发现的隐患点有可能随时加剧发展导致灾害。这些不确定性,我们心里一定要有数,就是要勤看、勤跑、加强监测。
二是要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我们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面对严峻的防灾形势,部分基层同志会有些担心,担心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要被追究责任,甚至被问责的情况发生。这关键要看防治工作开展的到位与否,凡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全力以赴落实各项防灾措施,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将准确的情况向上级报告,这一点国务院有明确规定,徐绍史部长多次强调、要求,各地务必要做到。就是发生了灾害要紧急启动预案,紧急处置,同时要报告。同时,也要看到,许多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自然因素控制,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事件是大自然的永恒法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本职工作到位,不存在被追究责任的问题。宣传要到位,要介绍地质灾害怎么防治,普及知识,共同防御,出了问题,如果尽职尽责了,我们要承认这种自然灾害,但是如果没有尽职尽责,那就是另外一码事。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此问题上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努力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同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从行动上,要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更要细之又细、严之又严。
在工作中要做到“三勤”,即脑勤、口勤、腿勤。脑勤,就是勤于思考、想方设法、开拓创新,既要老套套、老办法,也要新思路、新举措;口勤,就是不厌其烦、不怕重复,反复宣传防灾常识,反复强调防灾的重要性;腿勤,就是多跑现场、多跑野外,不辞辛苦、不怕疲劳。在工作部署上统筹全局、超前谋划,工作衔接流畅紧凑、应急准备充分到位、监测布控周密科学。在制度落实上,不断完善群测群防责任制、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汛前排查制度、汛期巡查制度、灾情速报日报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利用这些制度来规范人、约束人、保护人,定人、定任务、定区域、定目标,使发生的灾险情“查询有详情、落实有根据、处置有依据”。在防治决策上,应考虑防治成本,更应该考虑防治效果,考虑受灾群众的切身利益。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