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直播 > 2010 > 2010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 > 直播摘要

国土资源部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汪民:2010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方面形势严峻

2010-04-13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一)极端天气增多带来新挑战。刚才许局长讲的两句话我印象很深,就是从气象形势分析看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比2009年严峻,任务比2009年艰巨。这两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在南方地区,一方面,变化莫测的局地强降雨和强热带风暴导致的暴雨,使地质灾害的突发性越来越强、监测预警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遭遇数十年一遇旱灾的西南地区,持续干旱造成岩土体松散开裂,山体紧固性发生变化,一旦遭遇强降雨,发生突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概率将会明显增加。在北方地区,近些年连续遭受低温雨雪和暴雪冰冻天气,随着气温快速回升,冰雪融化、冻胀等引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增多。西北黄土地区受长期干旱等影响,切坡建房和乱挖窑洞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随着雨水增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点多、面广的黄土崩塌灾害。黄土崩塌导致人员伤亡事件数量近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汛期,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灾情已从汛期扩展到全年各个时段。2008年11月云南楚雄发生群发性泥石流、2009年11月山西中阳和今年3月陕西榆林发生黄土崩塌事件,这都是汛期以外。所以,地质灾害防治不仅仅局限于汛期,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多雨湿润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应全年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各地都要常抓不懈。

 

    (二)三峡库区和汶川地震灾区任务艰巨。在三峡库区,受水库正常运行后水位的来回涨落影响,面临着一个较长时期的库岸再造过程,将会不断产生新的不稳定岸段,导致新滑坡、塌岸的发生,使部分前期采用搬迁避让或群测群防措施未进行治理的崩滑体的复活并产生涌浪灾害。目前,三峡库区共有538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89万多人。从历史看,2003年、2006年、2008年分期实施的135米蓄水、156米蓄水和175米试验性蓄水,每次蓄水运行均导致约二百处老滑坡发生变形。防灾形势十分严峻。在地震灾区,受局地强降雨、余震影响,使得地质灾害隐患成灾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恢复重建过程中由于人类工程活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剧,诱发、加剧或产生新的地质灾害的数量和频率也将进一步加大。受植被覆盖、地形差异所限,还有不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未被发现或未被判识尚处于隐蔽状态。四川省地震灾区需要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1384处。根据审计署近期反映的情况,四川、陕西省个别灾区县还存在地质灾害治理进度不快、隐患点防治措施未落实等现象。特别要指出的是,三峡库区和汶川地震灾区的工作又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一旦出现重大事件,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大局,后果不堪设想。

 

    (三)人为工程活动导致防灾压力剧增。这两年,各地上马了大量铁路、公路、机场、水利、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果项目单位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勘查不充分、施工不规范、监测防范不落实,就极易引发地质灾害和人员伤亡。这两年,在这方面的教训特别突出。特别是众多位于深山峡谷中的在建水利水电、铁路公路等工程,由于原先都是无人区域,一般不属于地质灾害调查的范围,汛前排查和汛中巡查也经常忽视这些地区。因为我们调查巡查是人员密集的地方,没有人的地方就不去了,可是工程就是在这些地区,这是防治的弱点和薄弱环节。这些地方地质环境本来就脆弱,人为工程活动影响下,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加之施工人员流动性强,对周围环境不熟,临灾避险经验不足,一旦灾害发生,极有可能是重大群死群伤事件。

 

    (四)防灾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近些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基层技术力量比较薄弱,防灾经费和装备不足,部分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不到及时治理;部分企业、施工单位防灾重视不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流于形式;工作中还存在灾情险情分析判断不够准确、报告不及时等问题。特别是部分管理人员和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能力不强,以至于酿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